top of page
台灣智庫

台灣民主典範是台美關係深化的基礎

吳瑟致 整理/台灣智庫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

一、前言


台灣智庫和福和會共同邀請前美國國務卿龐佩奧首席政策顧問余茂春博士在台灣進行演講,主題是「美國台海政策之現況與未來」,座談活動由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博士主持,以及遠景基金會執行長賴怡忠博士和福和會顧問余宗基將軍一同與談。余茂春博士目前擔任美國重要智庫哈德遜研究所中國中心主任,針對這場演講活動,筆者彙整與會專家學者的觀點分析台美關係的未來展望。



余茂春博士指出台灣的很多事情與議題都是用民主機制解決,華盛頓非常樂見此事,台灣的民主體制可以說是非常完善,例如台灣在假日投票,對於選舉的嚴肅性、當天唱票,都是非常好的方面。台灣社會熱烈討論國家大事、民主機制健全,這就是民主的真諦,近期他也發表文章認為「台灣選舉給全世界上了一課」,美國應可引以為鑒。

 

二、川普政府的外交政策

 

余茂春博士提到,在1980年代時,國際社會看待中國,大多覺得中共很弱,經濟不發達,有句話說:「只要給人機會,都有使他變成好人的機會」,因此過去將中共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幫助中國走向世界,希望能夠改變中國體制,但這很明顯是錯誤的。過去幾年美國對台政策有革命性改變,我認為改變非常正確,這符合美國價值觀、人民訴求,這是有關全世界的。川普對於外交政策最大的貢獻就是重新定義中國的地位,重新界定了中國在世界地緣政治的地位,認定中國對美國、對世界都是頭號威脅,「中國戰略意圖非常明顯,已不只是地區性的威脅、而是全球性的威脅」。中國利用許多手段,技術上、經濟上、軍事上的戰略意圖,企圖推翻美國霸權。


川普時代外交政策變化的影響至今持續存在,2017 年國家安全戰略重新定義美中關係、離任前解密美國印太戰略等作為,認定中國為「改變現狀的強權」,因此美國有意識地把中國「全球參與者」的角色擺一邊,從「亞太」到「印太」,轉而以海洋為基礎發展新的戰略佈局,連帶許多國家都開始發布自己的印太戰略。拜登政府讓台海安全開始國際化,使許多國家進到這個議程,台灣地緣戰略平衡的局勢也因此和歐洲、中東發生的事件連結更為緊密,不能再視為各自區域單獨處理事情,這也是台海局勢和過往不同之處。


余茂春博士特別提到,儘管很多人認為川普說話很直,但其背後都有重要的戰略考量,川普如果在今年底如果真的當選其實不用多度擔心,因為美國對台的政策框架是不會過度改變的,美國對台政策的制定從韓戰開始之後的杜魯門總統就奠定了:不能使用武力改變台灣現狀,因此美國對台政策的框架是不太可能改變的。


川普說過除了貿易政策之外,其他對華政策可以放手去做,因此國務院在制訂外交政策時其實並不會過分受制於華盛頓。且川普對於美國的國家安全、國家利益絕對不會輕忽,這部分他在過去四年任期就已經證明了。包括在任內將美國的戰略中心,從歐洲、中東轉移到中國,例如他「負責任地撤出北約」,讓北約成員國重新思考自己在能源、經濟、軍事面對外國的依賴,重新界定自己的能力和立國根基,日本政府也調整國防戰略並提高國防經費。

 

三、台美如何因應來自中國的壓力

 

余茂春讚許過去八年,台灣在處理台海問題過去都做的非常好,台海除了過去出現一些小衝突,基本上都是維持和平狀態,台灣政府最重要的是不把台灣問題當成是地區性的問題,而是把台海問題變成是國際性的問題,將台海問題國際化,把台灣變成是全球轉移中非常重要的成員,所以我對台灣充滿信心,中共很大,但體弱內部有很多問題,因此我們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世界的支持非常重要,但也應該思考沒有國際支持之後應該怎麼辦?


美中台關係一直都是動態平衡,因此任何變動都會牽扯這種平衡。習近平在2012年上台之後逐步出現對外擴張的野心,他無法接受現狀,因此這種動態平衡逐漸失去,中國是真正造成現在台海關係變動最重要的來源。因此與其與其安撫中國、確保它不會侵略台灣,不如思考如何強化台灣的國防武力、國際結盟讓中國忌憚。因此找出台灣能夠自立的方向是需要考慮的。近期台灣關心川普是否會再次當選美國總統,因此疑美論再起,但從過去川普上台後的國家安全經驗,有能力讓國際不穩定因素在美國居中協調下全盤掌握,余茂春博士說「我們沒有理由再被帶風向」。


專家學者也認為,過去《台灣關係法》訂定尚未有灰色地帶戰略,而因應現在中國採取侵擾、軟性封鎖、壓縮生存空間逼台灣上談判桌等逐步侵吞、改變現狀的做法,台灣應思考突破外交困境,和美國與周邊國家產生整合性嚇阻策略,讓中國承擔責任。將世界的民主國家結合在一起,對抗中國的一帶一路的模式。對抗中國要結合同盟,身在第一島鏈中的最前線台灣在這民主同盟中格外重要。美國也更應該更加致力於整合第一島鏈下的國家,共同制約中國。


美國的戰略中心應該要是以中國為主軸,但如果俄烏戰爭沒有打贏,可能就會間接影響習近平的對外政策思想,認為戰爭是可行之方法。因此美國政府應該加強對烏克蘭的軍事支持。這就是現在美中對抗新冷戰的結構因素。


談及台灣地位和外交關係,余茂春也以「半夜的路口」妙喻,認為台灣可以反其道而行,爭取立陶宛、捷克等友好國家來建立外交關係,「半夜兩點鐘的熱鬧馬路,車很多、紅燈一直亮無法通過,但你也知道根本就沒有危險,大家很遵守規則」,中共不斷削弱台灣的邦交國,但只要有一個國家邁出了第一步,情況就會不一樣。

 

四、結語

 

近期美中台關係最重要的是全球典範的改變,全球都開始認知到中共的威脅,余茂春博士曾說過台灣的民主就是對中國最大的挑釁,這很有力量,因此最重要的一點是台灣必須要有自信,將美台關係跟美中關係變成可以並駕齊驅,我們是很重要的樞紐國家,也是世界面對中國的第一線,對中國的回應值得大家一起觀察。


現在中國變成全世界的「麻煩製造者」(Trouble Maker),中國對於全球的威脅已經是個常數,台灣如何來回應、能夠做什麼也必須要去思考。韓國有句俗諺說:「兩隻鯨魚打架小蝦米必會受到傷害」,因此台灣在美中兩大國之間的權力變動中如何應對非常重要。


台灣如何看待最近中國經濟下行的態勢也是非常重要的討論,在世界案例中綏靖主義與孤立主義最後都不會有好下場,面對台海安全國際化、中國經濟下行,包括韓國在內等國家也提出自己的印太戰略,這表示全球的局勢在轉變,台灣也應該有所因應。


余茂春也讚許候任副總統蕭美琴「非常精明、有廣大的政治前途」,與會學者專家都對台灣的未來充滿信心,儘管中國很大、有一定的優勢,但內政、外交、民心不穩,因此「台灣有許多可以做的事」,台灣可以對世界的民主做出非常大的貢獻,就如同余茂春博士在座談會提到「大家覺得台灣是小島,實際上台灣並不小,台灣對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過地域和人口」,台灣可以和世界民主國家一起攜手並肩同行「走對的路」!


Related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