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台灣智庫國際部

第三場次:新台美關係的構築

長久以來,美國因為地緣政治的戰略考量,既不承認中華民國政府,又不願中華民國改變國號。然而,在中國亟欲挑戰現有結構之下,面對新的國際局勢與新的國內需求,臺灣與美國必須共同思考,如何創造出新的架構,並且透過新框架來進行更深化的合作。

林文程:東亞變局與美中關係

財團法人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執行長林文程認為,應拉高及擴大台、美每年定期舉行的軍事交流的蒙特利會談(Monterey Talk)之層次,即由中高階軍官拉高到軍事決策階層;參與範圍由國防部擴大到、國安會、外交部、海巡署等其他相關部會,同時必須建立更高層次的國安對話機制。而對於非官方的關係必須給予更高的彈性。台美兩國在美國國防授權法的基礎之上,應提昇軍事交流的層級。而在增加經濟合作的同時,推動簽署兩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

寇謐將:在不確定脈落之下的再保證與正常化

台灣守望主編寇謐將先生指出台灣透過人民之間的學術、非營利組織以及其他領域的交流,台美之間維持著低成本而緊密的關係,且建立起情感的連結是可行性的合作。由美國所發起與其他主要民主及經濟體系,對於北京對台灣的孤立、阻止其參與國際論壇,所展現得領導力地位也相當重要,將可緩和其失去外交盟友。蔡英文政府也應該以承諾對台灣經濟做結構性改革,此已在近期的US Chamber of Commerce in Taipei白皮書中有所強調。重新定位美國對於維持國際民主的努力,承諾為自由、民主、自我決定的擁護者。也將幫助重新建立與盟國之間的信譽。然而此在當今的美國變得很不確定,由於美國是否願意協助盟友成為前瞻性力量。台灣和她在美國的盟友必須加倍努力才能說服美國政府及意見領袖提供維持其主權的協助以及維持島內的民主制度生活,這不只是原則,也是道德。同時又必須處理中國未來在國際社會的參與。台灣,它的存在以及民主,….也就是說,台灣維持自由符合美國利益,可讓中國專制強權體會到國際社會將阻止改變遊戲規則的行為。

石明凱:美國與未來在台灣海峽的政策選項

2049計劃研究所執行董事石明凱提到,隨著台灣歷經多次的選舉與人民主權的鞏固,將使得美國的兩岸政策難以持續。而至少有三個理由必須來審視美國的政策:第一、外交政策應盡可能符合客觀現實。客觀現實是,台灣根據現行的中華民國憲法,是獨立的,主權的國家。第二、如果不承認台灣在國際社會的合法性,兩岸分歧的解決將會受到廣泛的認可。第三,台海的軟平衡可更好地支持美國在促進世界民主基本利益。總結來說,台灣的存在,歷史意義和對國際社會的潛在貢獻符合美國的內在價值。因此台灣根據目前的中華民國憲政框架,是一個國家,儘管肇因於政治上的障礙,阻礙了對北京和台北的雙重承認。

簡淑賢:美台合作的新架構:更平等的夥伴

全球台灣研究中心諮詢委員簡淑賢認為,目前美台經濟與安全夥伴關係的球在台北手上,台灣掌握了一個或許可能永遠不會再出現的積極的三重整合。其一、在多個法案中,美國國會力求加強與台灣的合作。其二,川普政府以言語與行動再次保證將遵循台灣關係法。其三,美軍太平洋司令部(PACOM)指揮官哈里·哈里斯上將在國會保證,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有能力履行台灣關係法下的美國承諾,並強調將“繼續定期對台軍售武器”。而最好的消息是,這是台灣可主動單方面決定加強雙邊和多邊夥伴關係的選擇機會,而這個關鍵時刻將會產生持續的後果。

蕭良淇:美台關係新架構

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TI)執行長蕭良淇(Russell HSIAO)指出,雖說台灣維持“現狀”的政策是短期內的最佳選擇,但長期來看卻是無法永續下去。此外,美國繼續採取被動和模糊的做法,實際上只能拖延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無理主張,最終將導致台海更加不穩定。以此,美國更明確地承諾捍衛台灣,以及台灣對自己防衛能力的展現與承諾,對於威懾中國和穩定區域至關重要。隨著解放軍的力量越來越強,若感受到美國捍衛台灣的承諾不足,將使北京更意圖放膽嘗試以武力來解決台灣問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