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國共對峙後,台海中線的假想概念,開始被美國設定並提出,作為應對解放軍攻擊與保護台灣的依據。
兩岸間並未針對這條中線,有過協商或進一步釐清定義,數十年下來,卻成為雙方互不侵犯的默契界線,至今尚未出現過逾越後造成開火傷亡。而對峙的韓半島上,也有類似的「北方界線」(簡稱NLL),歷史上衝突不斷。
北方界線是南北韓間的海域軍事警戒分隔線,但和台海中線相似的是,它同樣具有不成文的默認性質,亦即並無任何一個協議內容,真正定義與規範北方界線。
韓戰結束後,聯合國軍與北韓簽訂停戰協定,在南北韓間劃定陸地上的韓半島軍事分界線(MDL,亦稱作「休戰線」),但針對水域上的界線,代表南韓的聯軍主張國際普遍採行的陸地沿岸3海里,北韓則堅持12海里,雙方一直兜不攏。
停戰協定生效1個月後,為避免兩韓在海上發生衝突,美國籍的聯合國部隊指揮官馬克‧克拉克將軍於是在西海上自行設定了北方界線,以先行規範聯軍與韓軍的船艦和飛機在西海水域航行時,勿逾越界線,讓北韓「有機可乘」。
韓戰後,南韓實質控制了西海上原本隸屬於北韓黃海道(1954年後分成黃海南、北兩道)的5座小島(白翎島、大青島、小青島、延坪島、隅島,統稱「西海5島」),北方界線因而從中區隔出黃海道與西海5島。
但北方界線最初是聯軍避免自身與韓軍先挑起軍事衝突所設,因而劃定後,聯軍僅先知會韓方,並未正式向北韓通報。而面對敵營此番自行主動設定好不侵犯的舉措,北韓也並未公開反對。
北韓中央通訊社於1959年發行的《朝鮮中央年鑑》中,甚至直接以「軍事分界線」稱呼由聯軍設定的北方界線,而且不見任何其他批評與反對這項概念的文句,形同默認這條界線存在。
(以上摘錄自思想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