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台灣智庫

【台灣智庫】「李登輝學系列座談會 Ⅱ 憲政改革:六次憲改與台灣當前憲政課題」新聞稿


台灣智庫於 11/28 舉辦第二場李登輝學系列座談會,邀請民進黨立委陳亭妃(左起)、台灣大學教授葉俊榮、交通部長林佳龍、國史館館長陳儀深、東吳大學教授胡博硯及無黨籍立委林昶佐共同探討憲改課題


李登輝學系列座談聚焦過往憲改與當今憲政課題


今年立法院成立修憲委員會,朝野共同推動修憲,台灣智庫與台灣國家政策研究協會今(28日)舉辦李登輝學系列座談會,回顧李登輝前總統過去六次修憲,並討論台灣當前修憲課題。座談會由台灣智庫共同創辦人林佳龍部長引言,國史館陳儀深館長以憲改歷史切入與談、台大法律系葉俊榮教授以法學觀點談憲政改革,以及東吳大學法律系胡博硯教授分享人民權利之變動與當前課題;並邀請到立法委員林昶佐及立法委員陳亭妃,談立法院修憲進程、修憲的機會與挑戰。此外,民進黨前黨主席、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許信良先生出席致詞,李登輝基金會副董事長李安妮女士亦與會交流。


台灣智庫創辦人、交通部長林佳龍表示,李前總統曾主導六次修憲,是修憲的靈魂人物,但不可或缺的是四種修憲動力:政治正當性、民意所趨、朝野合作,以及國際局勢。而民進黨當時不僅是關鍵少數,更是必要多數。李前總統在艱困時刻中仍能援引各方動力推進修憲,政治過程與影響能給當今的憲政時機許多啟發。


許信良:李登輝完成極度困難的挑戰


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指出,台灣民主化的完成,就是經過六次憲改。憲改在李登輝手上完成,這是很難、很大的挑戰。儘管當年站在李登輝的對立面,許信良前主席形容李登輝「很大」,稱讚他「人高大、命大、敢做大事」。


林佳龍:新的憲政時刻再度來臨 應傾聽人民


林佳龍部長表示,台灣已經是實質民主國家,但台灣還有未完成工作,要邁向國家正常化;除了國家定位之外,還應討論人權保障,政府應該服務人民。最後,還應討論中央政府和地方的關係,如何落實地方自治,落實讓地方拼經濟,中央不應成為統治權威,應為共同治理的關係。


林佳龍部長指出,新的憲改時刻再度來臨,新的憲政動能也產生,到底台灣該如何完善民主體制、提升民主品質,也應回顧李登輝過去的經驗,對當前台灣的發展有什麼的啟發,也應傾聽人民的聲音,因為人民才能決定這片土地的未來。


陳儀深:台灣憲法是「外來憲法」


國史館陳儀深館長回顧當年過去修憲的背景,並指出現在更重要問題的是台灣的處境,90年代的民主化背後的意義是國家化,當年的處理不只是「法理上台獨」,更是「實質上台獨」。透過增修條文、透過民主實踐定義領土範圍,這就是台灣國家化,若台灣是中國一部分怎麼可能做到這件事?回顧過去,修憲不只是修憲,民主不只是民主,才成為中華民國台灣的現狀。


葉俊榮:李前總統憲改讓民主化不可逆,當今憲改更應與人民溝通

台灣大學法律系葉俊榮教授表示,李前總統的民主憲政,也可以稱為憲法憲政,可形容這是「李前總統在憲法、憲法在李前總統」。不過,因為台灣憲法是部「外來憲法」,更因是漸進式、擠香腸式修法,以致目前台灣已經成為大家稱羨的民主國家,卻還有些問題還沒處理。


葉俊榮教授強調,李登輝留下的資產,就是已經改過的地方,不可能改回來,難以想像會走回頭路。例如,總統直選、凍省虛省後,很難想像會翻案。另外一個重要的資產是國民大會走入歷史,修憲是讓權力回歸公民。葉俊榮教授認為,現在討論修憲,各政黨應態度謙虛,更要互相合作,遵循以民為主的修憲程序。


林昶佐:必須將修憲夢想裝入年輕人的頭腦裡


身為修憲委員會成員的林昶佐委員表示,特別關心人權,因此修憲提案列了人權清單。當今憲法是在1947年公布,之後世界上出現很多人權相關公約,台灣的人權議題討論卻未跟進。他更希望未來修憲能放入原住民議題,確立原住民與政府的關係,並藉此加深與中國之區隔。


林昶佐委員強調,2022憲改可完成什麼並不確定,但現階段可以做的,是把修憲、制憲的夢想裝到很多年輕人的頭腦裡,讓國民知道可以自由想像國家樣貌,並讓意見領袖們帶領更多人來實踐國家願景。林昶佐委員認為年輕人的參與是關鍵,這些夢想會在年輕人的腦中停留一輩子,下一個憲改時刻他們也可能再參與,動力會一直都在。


胡博硯:李登輝的未竟之業與當今憲政問題需要更多公共討論


東吳大學法律系胡博硯教授呈現了一張攝於第八屆立法院修憲委員會公聽會的照片表示,憲法改革是李登輝前總統的未竟之業,尤其任期末「特殊國與國關係」的理念未能推展憲政體制的轉變,李登輝前總統卸任後仍對憲改非常關心。


胡博硯教授列出台灣憲政五個問題,包含基本人權條款過久;有虛偽的五權憲法架構,令副總統位置尷尬;政府體制的混沌,總統和行政院長之間關係撲朔迷離;以及國家定位的問題。


胡博硯教授也提到修憲路線問題,如要修憲或制憲、人民對憲法的意識不高、國際情勢變化等,也造成一些修憲困境,需要更多公共討論。


陳亭妃:在李前總統的基礎上,讓憲法符合台灣現狀


同為修憲委員會成員,陳亭妃委員以李前總統修憲進程對照學運、在野黨運動,談論過往修憲艱辛的政治歷程,稱李前總統為「平衡者」,在平衡中帶領台灣往前,而現今的「邁向國家正常化」修憲提案盼能在李前總統的基礎上,呈現臺灣的現況。


陳亭妃委員指出,目前她提出「邁向國家正常化」修憲案,強調此提案無涉統獨,也沒有涉及領土、國旗、國歌、國號的更動,提案宗旨是讓憲法符合台灣現狀。陳亭妃委員強調,經過去憲改的努力,自總統直選開始,台灣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邁向國家正常化」修憲案提出以國家發展為前提的前言、主張領土為憲法效力之所及、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應排除境外敵對勢力、鬆綁修改國家象徵之限制,並且優先以台灣之名進行涉外事務。陳亭妃委員表示,其他憲改議題,如廢考監後的政府權力分配、原住民基本權、人權,未來也將進行更深入討論。


至於修憲進度,陳亭妃委員認為,2022年修憲案進行公民複決一定來得及,因蔡英文總統絕對有決心,立法院長游錫堃院長亦視修憲為重責大任,人民可以更有信心並積極參與。


林佳龍:走向正常國家是李前總統設定的台灣總體戰略


林佳龍部長做出結論指出,李前總統在2002年表示,台灣如何思考建立一個更合乎台灣現狀的憲法,落實台灣民主、主權在民的選舉制度,符合台灣人口比例的國會結構。李前總統設定台灣總體戰略最大目標,就是讓台灣盡早走向正常國家。經過第一次民主化仍有未解決的課題,林佳龍部長深深感受到李前總統對第二次民主化的期待,要真正讓人民作主,不是只有投票選舉的程序,而是人民能成為國家主人,能生活在適合台灣的政府制度下,享有公民基本的人權,有光榮感。林佳龍最後強調,台灣人才是憲改的主角,期盼透過「李登輝學」,學李登輝,並相信台灣憲改的路上,亦如蔡英文總統所說,有李登輝前總統的永恆看顧。



新聞聯絡人 郭玫岑 副研究員 | 0952-593958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