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台灣智庫

【台灣智庫】2021/01/16「李登輝學研討會」新聞稿


自左起分別為蔡亦竹助理教授、吳叡人副研究員、黃智慧助研究員、國家文藝獎得主李敏勇、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李安妮、台灣智庫共同創辦人林佳龍、台灣智庫董事長吳榮義、吳密察院長、薛化元教授、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發長李明峻。


1月15日為故前總統李登輝99歲冥誕,為紀念李前總統對台灣民主化之貢獻與開啟對其個人、體制、時代之相關研究,李登輝學發起人林佳龍部長與台灣智庫、李登輝基金會、台灣國家政策研究協會,繼去年11月起的五場「李登輝學」座談會,並自15日舉辦「李登輝學」兩日研討會。昨(16日)研討會第二日,開場由立法院長游錫堃進行致詞。


研討會第二日議程上午為「李登輝的精神與傳承」研討會,由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主持,政大文學院院長薛化元、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吳叡人、實踐大學應用日文系助理教授蔡亦竹、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黃智慧,擔任發表人,評論人包含吳密察院長、吳叡人副研究員、國家文藝獎得主李敏勇,以及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發長李明峻。


研討會下午議程為「綜合圓桌論壇—二十一世紀台灣要到哪裡去」,由台大社會系教授陳東升主持,李登輝學發起人林佳龍、前文化部長鄭麗君、嘉義縣長翁章梁、立法委員邱顯智、促轉會主委楊翠,以及《VERSE》發行人張鐵志與談。


立法院長游錫堃


游錫堃:「民之所欲,長在我心」,是台灣人對李前總統的集體記憶,亦應是立法院核心信念


立法院長游錫堃致詞時表示,「李登輝學是值得每一位從政者學習的知識寶藏,也表示感謝林佳龍發起人與主辦單位,盼用心努力讓世人共知共學。游錫堃院長表示,李前總統帶動整個國家的進步,引領台灣的民主化,使台灣成為華人文化區的民主燈塔,雖然現在人們可能還不能體會,但隨著時間過去,會更加認識李前總統對台灣的貢獻,盼共同努力,珍惜台灣民主。


游錫堃院長特別分享兩個故事,描述李前總統的特質。第一是1983年12月7日,李前總統擔任省主席時,接受台中縣選出的無黨籍省議員洪振宗先生質詢,當場承諾推動綠化運動,訂定「綠化年」,植樹1800萬棵。然而,這個承諾使省政府人仰馬翻,因為距離當時植樹的時間立春只有兩個月,預算年度剛過半年,沒有預算,也沒有樹苗。為了兌現主席的承諾,省政府各單位設法到處籌措經費,才湊足100多萬棵樹苗。兩個月後—1984年2月10日李前總統親自主持新成立的「綠化委員會」,公開宣示1984年內植樹1,800萬棵,其後,各縣市政府積極推動,風行草偃,綠化效益顯著。


游錫堃院長的第二則故事,則和自身有關。1982年5月7日,李登輝省主席上任五個月,到宜蘭縣巡視,在宜蘭縣政府聽簡報時,當時初擔任民意代表的游錫堃院長,年僅34歲,與當年的陳定南縣長及地方人士建議規劃「南港頭城隧道快速公路」。李前總統身為當時的省主席,當場裁示,請被其譽為台灣公路之父的公路局胡美璜局長答覆,胡局長卻直接說沒有經濟價值,令當時的游錫堃院長,當場大罵胡局長信口開河。游錫堃院長闡述,未料當時李主席不但包容晚輩的不禮貌,還立即公開承諾撥100萬元進行勘查和規劃。次月,又追加至380萬勘查,次年,再用1500萬辦理「南港頭城間隧道公路地質評估報告」,之後計畫轉由中央辦理,促成建造今日的北宜高速公路。


游錫堃院長以這兩個故事,闡述李前總統對公共事務的熱情、魄力、重然諾與理想,並且在執行時不受行政程序束縛。游錫堃院長表示,這些特質是李前總統擔任國家元首能夠多次修憲,終結國民大會、促成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推動國家進步,完成台灣民主化的重要原因。


游錫堃院長表示,李前總統於公於私都是令人尊敬的前輩,參與了歷史也改變了歷史,在風雨飄搖之際,為台灣定下未來方向。游錫堃院長引用李前總統念茲在茲的座右銘「民之所欲,長在我心」表示,這是台灣人民對李前總統的集體記憶,也應是全國最高民意機關立法院的核心信念。游錫堃院長強調,李前總統亦是因「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的信念,才能突破各種困境,保有勇氣智慧,走在自由民主法治的道路上,為世界與人類帶來貢獻。


對比台灣與香港,游錫堃院長表示,近來香港反送中事件震驚全球,曾經有人寫文章說,香港再1946之後,聯合國曾經31次決議,要香港獨立,但是香港的那一代人經歷不足,甚至當年的港督要讓民眾普選,香港人民不願意,才有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決定了香港的命運。而台灣回歸時之際,曾有一派人遊說當時的抗日菁英,不要接受託管,乾脆獨立,但後來未果,而後那一代的「祖國派」造成二二八事件。游錫堃院長指出,菁英分子的任何一步會造就國家的未來。


游錫堃院長強調,如今香港在反送中訴求之一就是雙普選,而台灣的雙普選就是李前總統任內完成的,包含1992年國會全面改選、1996年總統直選。這兩個選舉是台灣最重要的民主基石,也是李前總統留下給我們的資產,奠定台灣跟其他華人國家不同的政治制度、政治基礎。因此,游錫堃院長表示,深切懷念李前總統,也呼籲共同努力,珍惜台灣民主。


李登輝學發起人林佳龍部長


林佳龍:延續李登輝對台灣的貢獻,邁向國家正常化


李登輝學發起人林佳龍部長於李登輝學研討會圓桌論壇表示,李前總統的同名著作《21世紀台灣要到哪裡去?》交代了台灣人應思考自身未來的課題,其中強調「台灣對外問題是自主,對內問題是民主」。林佳龍部長指出,正因為李前總統之長壽,其參與和改變台灣歷史之深入,讓至少三代、經歷三個政權的台灣人和他有交集,「李登輝」三字代表個人、體制,亦代表時代。林佳龍部長表示,發起「李登輝學」不是偶像式崇拜,而是盼透過李登輝學能讓更多人瞭解台灣的過去,一起邁向更好的未來。


回應「21世紀台灣要到哪裡去」,林佳龍部長提出台灣應特別注意的「政治時間表」,剛過去的2020年,世界已經發生巨變,從美中角力、數位革新到武漢肺炎肆虐,台灣重新被世界另眼相看;2021年是台灣人自1996的台海危機,總統直選做出關鍵決定後的25週年;而2024年是台灣自1624年,荷蘭來台,台灣進入大航海時代後的400週年,這幾年台灣意識的形成、台灣與世界關係的再定義將會視此世代的主題曲。


另一方面,林佳龍部長也指出中國的「政治時間表」—三個一百:2021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週年、2027是解放軍建軍100週年、2049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百年。經濟戰略方面,中國力倡2025中國製造、2035中國標準,這些標誌著中國民族主義聲張、中國經濟掠奪與野心擴張的進程。林佳龍部長表示,中國的崛起已經令國際擔憂,利用全球化壯大自己,free trade變成 free rider’s trade,更對國際進行威權輸出、法律戰、輿論戰、認知戰。然而,林佳龍部長強調,台灣比各國都早面對中國威脅,了解中國如何以商逼政、科技滲透,因此台灣是世界的資產,台灣經驗相當珍貴。


林佳龍部長表示,李登輝時代的經驗如今讓台灣立足世界,能提供許多啟發。現今面臨武漢肺炎疫情衝擊、美中兩強的角力、數位時代的科技革新等挑戰,以政治研究的角度觀察,林佳龍部長認為,相同挑戰下的不同回應相當具有研究價值,而台灣可成為這個時代的民主典範,因台灣以展現民主治理成功防疫的典範,和中國式對照組。林佳龍部長認為,應歸功於台灣30年來累積的民主力、資訊力、創新力。


林佳龍部長也指出,過去國家政權以暴力為基礎,透過公權力控制或統治,形塑出國家-社會的二元關係,後來經歷民主化,權力得以和平轉移。然而,依據史代納(Rudolf Steiner)「三元社會」概念,社會中有三個重要的領域,分別是公民社會、經濟社會與政治社會;而林茲(Juan Linz)的論點認為,民主鞏固涉及公民社會、政治社會、與經濟社會,這三互為主體又相互依賴。它們之間的關係以及跟國家的關係,會決定國家或城市,能否成為健康的社群;它們在國家統治之前是什麼樣子,也會決定當統治關係改變時,社會如何調整並邁入新的穩定狀態。


林佳龍部長另以法國國的家精神說明,「自由、平等、博愛」也是三元社會的展現,他們分別代表公民社會、經濟社會與政治社會。自由是民主的基礎,是個人在社群中的權利,一個完全孤立的人不擁有自由。自由包容差異、形成多元文化,而有公民社會。平等表示相同的權利和義務,對應政治。博愛是分配的均衡,人們互賴、創造與分享財富,對應經濟。三者的關係是否能理順、能平衡互動,攸關一個國家是否能夠永續。


林佳龍部長強調,站在李前總統為台灣奠定的基礎上—民主化、本土化、強化台灣國際地位,台灣未來的議程設定應是實踐民主深化、豐富多元文化、連結與世界共好。作為交通部長,林佳龍部長強調觀光的重要,「在地驕傲要讓世界知道」,要讓各種台灣觀光體驗被世界肯定,說台灣的故事,進而形成台灣的國家品牌。林佳龍部長認為,世界沒有辦法否認台灣的存在,而台灣能夠藉由深化民主,秉持進步價值、縮短城鄉差距、梳理中央地方關係,透過修憲和公民的實踐,邁向國家正常化。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楊翠主委


楊翠:回望歷史,期待21世紀的家園空間看見文化與自由,而非景仰威權


楊翠主委表示,回顧李前總統不只是李前總統的一生,更是台灣本身,而李前總統是個窗口,但不只如此,他還是打開窗戶的人。李登輝學很重要,不單純建構個人的圖像,而是連接台灣歷史過去跟未來的路徑。


楊翠主委從轉型正義的角度比喻,轉型正義就是讓過去傷口開花,這需要台灣社會集體努力,而李前總統就是最早讓傷口可以開花,龐鉅的工程當中,他是最早翻動土壤的人、最早護持花苗的人。


楊翠主委認為,二十一世紀台灣未來裡,轉型正義的工作無比重要,但也無比困難的。作為穿越黑暗的工程,要凝視、面對、詮釋、穿越黑暗,想像未來是怎麼樣子,必須要能夠對黑暗的詮釋有更深刻、更歷史化、更脈絡化、更普世的詮釋,才能想像真正的台灣未來。楊翠主委以電影舉例,韓國電影《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的關鍵詞是「有個人被白白犧牲,為何你無動於衷?」,顯示韓國面對歷史已經可以接受,但會問如何行動;相較台灣《返校》的關鍵詞是「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顯示台灣的轉型正義還在如何記憶歷史上努力。


楊翠主委表示,台灣成為一個獨立自主、民主自由的國家有很多層面,其中也有文化主體的層面,包括如何回望歷史,看自己的文化。作為轉型正義的工作者,楊翠主委期待,未來21世紀台灣家園空間,能看見文化層次、開放自由的美感以及歷史的承載,而不會只是景仰威權遺緒。


嘉義縣長翁章梁


翁章梁:嘉義的問題就是台灣的問題,盼未來重新思考特色智理、國土規劃


1990年野百合學運的廣場總指揮、現任嘉義縣長翁章梁回憶,1998年蔣經國前總統過世,當時不少學運人士擔憂鷹派上任,會開始抓人;還好李前總統繼任,建構台灣民主化跟自由化路線,這是台灣人有福氣的地方。翁章梁縣長回憶偶然在中古電視行看到轉播李前總統宣布解除報禁的畫面,以及後來李前總統對司馬遼太郎提到的「台灣人的悲哀」,確實釋放許多台灣人長久被壓抑的情緒。


翁章梁縣長表示,李前總統是農業專家,「八萬農業大軍」的構想能夠反映作為農業縣的嘉義縣的發展與挑戰。李前總統的構想是,台灣應該要有專業農,收入完全來自於農業,但其實台灣有很多農民的收入不好,主要收入可能來自小孩,或是其他工作,所以李前總統有很大的企圖,但這需要很多努力。翁章梁縣長指出,農業長期不是被大力鼓勵的產業,連一輩子從農的父親也希望翁章梁縣長不要當農民。


翁章梁縣長表示,從國家安全和農業在人文與環境的貢獻來說,不能完全以資本主義角度思考農業議題。翁章梁縣長指出,農委會認為全國農地要有75萬到80萬公頃的農地,這是以糧食自給率、每人生存基本熱量乘上人口數所計算。以類似「碳權」的概念思考,嘉義縣五十萬人口,乘上多少熱量,嘉義縣要有多少農地,這很清楚;台北市有多少人,乘上多少熱量,台北市需要多少農地,也很清楚。


翁章梁縣長提出,財政上的另一種角度思考,嘉義縣要負擔全台灣糧食生產,應該在經費上以碳權交換的概念得到挹注,用這些錢幫忙台灣有更多的專業農,讓他們有更多科技支援也願意安心耕作。如果台灣需要農民,應該要有些制度設計跟規劃,讓專業農,李前總統說的八萬農業大軍,能夠在這塊土地盡早實現。翁章梁縣長指出,農業大軍要成形,需要有穩定環境跟市場。


翁章梁縣長也指出,嘉義問題也是台灣問題。嘉義縣在面對的問題第一個農業,土地被法令綁住;第二個是老化,因為六零年代人口外流到台北、台中、高雄,老年人口比例高;第三個是就業,嘉義縣過去發展一直在農業上,還有簡單工業區,即便想要把農業人口留住,但是還是拉不住人口外移。然而,翁章梁縣長強調,農業、人口老化、就業問題,是過去長久台灣政治經濟發展過程的問題,嘉義的發展並沒有得利於交通更便捷、人口教育提升,反而因為交通、教育讓人口外移更快。


翁章梁縣長從區域特色跟區域治理角度來看,嘉義前身在日治時代與台南、雲林都叫做「台南州」,地方上有共同生活圈、共同文化廟宇,但現在因為制度與資源不均,不利區域治理。以設立藝文場館為例,翁章梁縣長指出,應蓋在嘉義地區的都會,嘉義市,但卻分屬不同地方政府,導致嘉義縣需要相關場館卻不能蓋在最有效益的地方,而不同區域的特色也難以發揮。翁章梁縣長強調,21世紀的台灣,可以好好思考特色治理、國土規劃,嘉義的問題就是台灣的問題。


《VERSE》發行人張鐵志


張鐵志:文化是國家的靈魂 新一代擁有尋找台灣文化認同的DNA


《VERSE》發行人張鐵志表示,90年代在李前總統主政下,台灣一直不斷往前,直到政黨輪替,這也包含未完成的革命,如後來發生的太陽花學運,是台灣年輕人對於希望深化民主,強調公民參與的重要象徵。


對於現今的美學和流行文化,張鐵志發行人表示,太陽花學運進行了一個典範轉移,新一代年輕人對於權力的政治想法的改變,以致對美學、生活方式、文化創意的重視,有獨特的品味,像是《返校》成為暢銷電影,代表年輕世代對轉型正義的重視,且有濃厚興趣;而不少台灣設計師也開始從宮廟中去找靈感,新一代擁有尋找台灣文化認同的DNA。


張鐵志發行人表示,文化是國家的靈魂、信仰價值及生活方式。台灣有軟實力,輸出的是我們的價值跟生活方式。張鐵志發行人表示,下一個十年應該更重視文化,希望能夠透過文化創造台灣的魅力,說一個新的台灣的故事。


邱顯智立法委員


邱顯智:保障每個人 國家資源應該審慎檢視


邱顯智委員回憶,從祖父、叔公等和李前總統同輩的長輩上看到他們經歷不同政權,展現出來對政治的無奈,卻在李前總統主政時期情感得到釋放的情形,就是「生為台灣人的悲哀」的寫照。


立法委員邱顯智表示,李前總統促進民主化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在他總統任內已沒有政治犯,再也不會有人因為不同立場就莫名其妙被抓走。邱顯智委員笑稱,以過去標準,恐怕此刻林佳龍部長必須帶著與談人們,在牢裡研究李登輝學。邱顯智委員從司法角度出發,期望不再有像過去的政治受難者、犯罪被害人或冤錯案受害者,21世紀台灣要去哪裡,就是檢視和改變權力的結構,不再讓個別的台灣人落單。


邱顯智委員強調,國家資源的分配,應分給真正需要照顧的人,包括地方上、各部會,都要審慎審視。邱顯智委員指出,我國司法預算不到中央政府總預算的2%,約只是退輔會的三分之一,這樣的結構應受檢討。若要繼承李前總統的遺產,邱顯智委員強調,那就是民主的精神和自我決定,個人尊嚴應該是神聖不可侵犯。在這樣基礎之上,讓台灣每個人受到照顧。


前文化部長鄭麗君


鄭麗君:21世紀台灣可以創造民主治理的典範


前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世世代代的台灣人心都有問同樣的問題,台灣要往哪裡去?野百合學運集體向李前總統提出這個問題,當年訴求除了廢除動員戡亂體制,也提出政經改革時間表,其實就是在問台灣要往哪裡去。


鄭麗君引用近期中研院社會所兼任研究員吳乃德描述美麗島世代的書《台灣最美好的時刻》,以及中研院院士朱敬一即將出版的新書,談民主轉型,指出台灣民主轉型有三個關鍵,一是透過文化力、社會力凝聚的抗爭與行動,二是當年李前總統回應野百合學運的訴求,決定歷史的方向,三是政黨輪替。台灣的民主轉型有李前總統選擇民主化的路徑,因此國際稱他為「民主先生」。


然而,鄭麗君前部長表示,不是民主化了,台灣就能成為應許之地,太陽花學運的發生令她當時備感震撼。當時面對民主制度失靈、經濟社會發展、身分認同,三合一的問題。因此後來民進黨執政,兩岸路線開始不一樣,又在香港反送中運動之後,世界看到集權政治本質,台灣認同更強,但是,鄭麗君前部長提問,時代課題是否已經被回應了。鄭麗君前部長認為應進一步深入思考,未來民主如何永續發展往下走。


鄭麗君前部長表示,民主轉型除了要追求民主化作為國家化道路,而有了民主制度,更要催生民主社會。鄭麗君前部長以擔任四年部長之後的反思,提出幾個應該重新思索之處:


第一個是經濟發展的模式,以及資源分配結構。儘管台灣在疫情中站穩腳步,薪資在成長,但是平均薪資以下的人口比例也在成長,也就是所得分配不均化。房價、房租、學費上漲,照顧體系未完善,讓個人、家庭可能非常辛苦,而教育的反重分配,也就是優勢家庭孩子可以考上低學費高品質的學校,弱勢家庭的孩子卻多只能上高學費而品質參差不齊的學校,卻只會加強原本的分配結構。此外,區域的資源分配不均也造成地方特色難以發展,鄭麗君前部長強調,社會共同體的建構,沒有辦法集中權力完成,應如林佳龍部長所說的三元社會,調和協力,支持每個個人和家庭追求幸福感。其次是重視個人軟實力的發展,面對數位科技挑戰,不是只重科技研發製造、產業競爭力提升,而是追求具有公共扶持能力的數位社會。第三是綠色社會,有能力回應氣候變遷。


鄭麗君前部長認為,面對未來,必須有永續觀,不只是環境意義上,更是指民主社會的續存與茁壯。李前總統提二次民主化,不僅隱含體制的再民主化,也隱含公民的再民主化,公民不斷參與帶來的活水跟動力,讓民主社群不斷往前走。鄭麗君前部長表示,對台灣很有信心,21世紀可以創造民主治理的典範;民主社會面對的挑戰,要用民主深化面對,要用更民主的方式克服。


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李安妮


李安妮:盼「李登輝學」能形成「台灣學」


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李安妮結語表示,父親的名字後面要加上ism或是logy非常需要勇氣以及承擔。李安妮董事長全程參加「李登輝學」系列活動,她表示,每一個場次都在探討台灣要往哪裡去,這也是不同世代的共同課題,其實某種意義就是在探討台灣學,只是李前總統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李安妮董事長認為,「李登輝學」裡客觀變項是過去30年的歷史因素;主觀變項,就是李登輝這個人作為政治家、領導者的特質,包含其對這片土地的關懷、其宗教信仰,及其哲學觀。李安妮董事長期待,「李登輝學」往前走,最後能形成「台灣學」,在類型上能成為東亞、亞洲華人社會一種特殊形態政治發展。

李安妮董事長最後代表家屬,亦是台灣社會的女人,感謝主辦單位與所有與會者。林佳龍部長代表主辦單位結語表示,「李登輝學」系列活動準備雖稍嫌倉促,但收穫滿滿。主辦單位亦將完整匯集各場次內容,並在今年李前總統逝世週年紀念時出版成果,並期拋磚引玉,開啟更多對話、研究和公民參與,讓台灣人接下李前總統民主的棒子。






新聞聯絡人

薛雅卉 研究員 | 0933-673697



Related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