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聲/創奕能源董事長 王義川/台灣智庫策略長
近年來,氣候變遷與環保政策已成為全世界各國政府高度關注議題,新南向國家包括東協國家與印度,也在此趨勢下強力推動電動車產業,積極建立電動車產業相關供應鏈及佈建基礎設備。
圖片來源:Pixabay
東協十國土地總面積逾四四六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六‧五億,為全球第三大市場。二○二○年一月新冠疫情爆發前,東協國家二○一九年共生產汽車產量超過四二0萬台,機車逾三六○萬台,為全球最具潛力的車輛市場。印度是全球引進電動車、立法最先進的國家之一,依據「快速導入電動運輸計畫(FAME)」,二○三○年印度卅%新領牌機動車,六十%公共交通必須是純電動車。印度全國城市巴士總計約為一七○萬台,要滿足現有需求共需三百萬台,而每年需要新增及更換十萬台巴士,若其中六成為純電動巴士,等於對電動巴士有巨大需求。
政府在新南向計畫中,數位新南向的構想,正是台灣結合產業優勢發展電動化載具整廠技術輸出營運模式的實現。以公共運輸的電動化為例,期待整車輸出或在當地單純組裝電動公車,都不會是台灣投入新南向國家市場的做法,更無法和中國電動巴士削價競爭。台灣必須將能源結合台灣半導體與資通訊產業經驗與資源優勢,發展電池熱管理演算法與車輛關鍵組件運行數據的分析暨失效模型,集中研發能量聚焦台灣工程師擅長且佔整車比率高的關鍵子系統;同時,利用半導體與資訊產業供應鏈管理經驗,導入性價比最高之國內外大廠供應商,以奠定台灣進入國際電巴市場競爭的基礎。
近年台灣推動電動公車經驗可知,透過專業分工及代工模式,才能應用到拓展新南向市場。在產業落地上必須和當地整車廠合作,才能取得成本優勢及加速通過當地認證,台灣廠商要能掌握海外客戶智慧車機系統所衍生的管理大數據、整車整合設計、電控系統及電池技術,其他則由合作夥伴採用當地零件、當地進行組裝。
結合台灣半導體與資通訊產業經驗與資源優勢,是台灣在電動化智慧運輸在國際競爭勝出的條件,配合政府數位新南向的智慧運輸計畫,假以時日,就一定能在這些國家開花結果。
原文轉載自自由評論網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