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台灣智庫

【台灣智庫】出席台灣智庫「協和台灣」論壇 林佳龍:盼各政黨發揮領導力團結台灣-論壇新聞稿( 影片集錦)


台灣智庫「挑戰2032:台灣國家願景系列論壇」繼第一場「包容台灣」、第二場「創新台灣」論壇後,今(27)日於中華電信研究院舉辦「協和台灣」論壇,總統府秘書長、台灣智庫共同創辦人林佳龍、台灣智庫董事長吳榮義出席致詞,由國會觀察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姚立明發表主題演講,並邀集跨黨派、跨世代、跨領域的政治工作者及學者共思台灣憲政體制、政黨政治的認同與發展。



林佳龍表示,論壇集中探討協和民主,台灣雖然經過三次政黨輪替,但選舉期間內部的社會分岐,特別是認同政治加上外來威脅以及中國的挑戰,尤其是在新媒體時代,政治走向兩極化、破碎化,如何凝聚團結的台灣,透過選後憲政體制的運作,也希望各政黨能夠發揮領導力團結台灣。林佳龍說,面對內外的挑戰,透過與談人跨世代、跨黨派代表,來為台灣邁向正常國家、深化台灣民主,甚至啟動台灣二次民主改革探討,相信也是台灣人民相當關心的課題。


林佳龍說,台灣民主化是一個漸進、和平、分期付款式的過程,伴隨著遺留的轉型正義與認同政治。民主的深化、參與、品質相當重要,台灣是多元社會,從族群、宗教、性別、年齡等不同的需求,要在眾聲喧嘩中要如何達到有效的民主治理,面對外來霸權威脅以及內部認同與分岐,都深深影響台灣的投票行為。林佳龍強調,每個世代都應該參與台灣民主所面臨的挑戰、付出努力,他也拋出三個問題意識,包括「台灣政黨政治的未來將走向何處」、「台灣政治治理的有沒有新的組合模式」、「台灣是否可能有新的社會契約觀」。


林佳龍表示,選舉是人民作主的表現,結果的難以預測就是民主的美麗之處。他也提到,特別是在選後憲政體制的運作,新舊民意重疊之際的情勢,也透過智庫學者專家的論述,探討第三種政府型態的可能,若未來執政黨在立法院沒有絕對多數的情況下,政黨間並非流於權宜之計或是利益交換,違背民主政治權責相符的意義,而是透過權力分享,讓分歧意義能夠展現,也確保行政與立法能夠運作,讓協和式民主有更好的運作基礎,透過憲政體制的調整、政黨政治的角色和民主參與的提升,實現更好的民主治理,共同維護台灣的主權和安全。


吳榮義指出,「挑戰2032」是台灣智庫面對台灣未來十年以及2024的關鍵時程情況下所提出的議題設定與解決方案,座談主題「二次民主改革」是2013年李登輝前總統發起的運動,目的在落實地方自治,論壇邀請跨黨派學者、專家發表意見,提供2032台灣國家發展的願景。


對於媒體詢問到趙天麟委員宣佈退選,是否打亂黨內在高雄派系及市長接班佈局,林佳龍則回應,距離選舉剩下七十幾天,制度上必須由黨中央來徵召來評估最有勝選機會的人,年輕世代有好的人才接棒是好事,提名前大家也能夠表達意願,包括在地的民意代表也是重要評估,相信黨內會有全面的考量,依照民主程序決定後,會全力團結勝選。


外界關心民進黨不分區有望納入體育界,盧彥勳、劉柏君呼聲高,林佳龍表示,運動的專業人才是很大的社會基礎,體育人才能夠納入不分區,一定可以爭取到關心體育選民的支持,也會尊重提名小組的評估過程以及安排。


對於媒體問及「民主大聯盟」至今已有七位立委參選人退選,民進黨下屆國會是否過半的看法。林佳龍則回應,候選人在提名後會受到社會各界檢驗,民主有自我修正的能力,願意聆聽意見做修正才更能得到社會支持。林佳龍說,各界對於先前提名人選有批評指教,民主大聯盟要跟社會力鏈結,民進黨必須擴大自己的社會基礎,也是今天主題探討「協和台灣」,來尋求多數的人民支持,形成穩定多數的政府。



姚立明以「從憲法意識看台灣民主政治」為題進行演講,他舉國民黨立委馬文君遭指涉洩密案為例,認為這是「權力分立的基本觀念並未確立」之故,由於國家認同的問題,「國家忠誠義務」和其他國家狀況不同,若這樣的基礎設施沒有做好,類似事情會持續發生。姚立明指出,唯有透過一點一滴落實憲法的基本原則和內涵,才能慢慢把人導向成熟的政黨政治,他也認為,從憲法本文就明確指出「主權屬於國民全體」,因此只要確立台澎金馬兩千三百萬人民才具備主權、國家主體地位,就能釐清和「大陸地區人民」的關係。



台灣智庫執行委員洪慈庸、台灣基進黨主席王興煥、社民黨台北市議員苗博雅、苗栗縣議員曾玟學、民進黨高雄市議員黃捷出席「二次民主改革與台灣政黨發展」座談。


洪慈庸表示,近十年是台灣非常活躍的政黨發展時期,許多年輕政治工作者懷抱高度理想盼為台灣政黨政治注入活力、提供更多本土政黨的選擇,然而面臨立委單一選區的現實,若本土政黨未能整合難以取得席次,因此現在民進黨透過「民主大聯盟」和無黨與小黨進行合作,仍值得討論選舉合作、選後競合的抉擇,以及未來選後新國會的行政與立法互動關係。


王興煥指出,台灣基進和民進黨的關係拿捏,始終考慮的不是理想性跟道德性問題,而是台灣政治的結構性問題,即便前總統李登輝推動台灣民主化已經三十年,歷經政黨輪替、完全執政卻仍未能解決定期選舉和「亡國感」的危機,若未能解決對岸中國和島內親中協力者的問題,這樣的危機會持續伴隨民主存在,因此盼打造無論政黨如何輪替都效忠台灣本土的「本土政體」。


苗博雅表示,318運動後社會很關注大黨與小黨間的關係,他舉2016年時代力量和社會民主黨—綠黨聯盟的路線選擇為例,時代力量和民進黨深化合作取得國會席次,但他至今都是社民黨員,因為「台灣需要不同的選擇,台灣本土執政的選項不能夠只有民進黨」,他認為,民主過程中政黨合作相當正常,政治人物基於共同理念達成共同目標,未來在國會中更多協商、合作、競爭去落實理念,即使身處不同政黨,目標都是讓台灣更好。


曾玟學說,苗栗縣從戰後到現在從沒有在單一席次選舉中由本土派獲勝過、包含縣長72年來都是藍營當選,而這是由於國民黨政治人物長期把持資源、讓政治意識型態未能改變,在藍營優勢環境下經營,仍希望有穩健執政的本土政權帶領台灣在國際上維持能量,並讓小黨有更多的空間可以發揮。曾玟學指出,民進黨明年可能是第一次有政黨在執政八年後能繼續執政,但國會可能面臨非常多紛擾,也會是未來四年台灣的重要挑戰。


黃捷以棒球賽事比喻,「台灣隊精神」應該是台灣的基本共識,但當民進黨持續執政,許多年輕人認為健康民主的政體應該要政黨輪替,然而若台灣政局的最大力量是藍白合會是巨大危機,包括馬文君疑似洩密案、傳出民眾黨要提名上海外配做不分區立委,都要思考是否會傷害台灣民主和主體性。黃捷指出,現在「民主大聯盟」的立委人選代表台灣多元價值和政黨政治精神,是能在健康、安心的情況下讓台灣民主進步的力量。


「協和台灣」綜合座談由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峻豪主持,立法委員林昶佐、台灣民意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林國明、中興大學法律專業學院教授陳信安與談。


張峻豪表示,「協和台灣」在世代之外兼具理論和實務面意義,在國內做「半總統制」研討會已經十四年,在理論上要對話仍然非常困難,而林佳龍秘書長從過去就有理論耕耘,時至今日仍會在媒體上談及半總統制、多黨體系與民主體制,今日的座談則結合理論、實務的跨領域、跨世代對話。


林昶佐指出,「如何團結更多的人、如何不讓內部多元議題在辯論過程中不變成中國見縫插針的機會」是政治實踐上持續思考的議題,成為健康的兩黨制和多元政黨,是過去籌組時代力量的過程中的想法,若有一個友善、為台灣好、具台灣意識的政黨競爭環境,可以確保這樣的七成民意時,就是協和的台灣而非分裂的台灣。林昶佐也舉同婚法案時在立法院針對各黨派「反同立委」進行遊說的經驗為例,他認為應設法團結更多人、不要設限、一票一票去拉,讓共同價值、同婚法案可以通過,才能走向協和台灣。


游盈隆回顧,1995至1996年台灣面對中共飛彈危機緊張情勢、內部社會族群的強烈衝突,民進黨提出「社會大和解、政治大聯合」的主張,當初提「協商式民主」著眼於台灣的外部威脅和內部分歧,在民進黨內獲得高度共識,至2012年選前蔡英文總統拋出「成立大聯合政府」因應台灣政治發展的必要,因此「協和」的主張有其延續性,他也呼籲民進黨嚴肅看待近六成選民不希望民進黨繼續完全執政的民調,「民主政治不是只有一套多數的民主、還有另外一套協商的、協和的民主值得台灣社會去正視」。


林國明認為,建立更民主、包容的政治體制對多元分歧的社會很重要,「受權力所影響的人應該要有管道、有能力影響決策」,儘管台灣的運作和理想的協和式民主不同,但仍能嘗試透過權力分享、開放的方式,讓社會分歧的利益能在政府決策過程中被表現出來,聯合政黨合作不能只思考如何鞏固政權,而政黨外的社會團體也需要參與協商、決策的管道和機會。


陳信安說,在協和台灣的脈絡下,應思考「政治制度要如何容納本土因素」的問題,台灣政治文化對憲政與國會的認知、對總統的期望都和國外有所差異,若直接套用難免格格不入。陳信安也說,因應選後民進黨可能無法取得國會多數的情況,有「聯合內閣」或不同的想法,但應思考人民是否允許這樣的權力分享、哪些權力可以分享,以及行政和立法權之間的責任政治課題。

 

影片集錦:精華集錦論壇全程

Commentaire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