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台灣智庫

林佳龍/槓桿數位優勢 形塑台灣印太產業戰略

林佳龍/中華民國無任所大使,負責推動數位外交

在現代民主政治發展下,國家利益的主軸,從過去重商主義強調國家資本與政府干預的重要性,雖然已經過渡到強調個體基礎,也就是在生產、就業與分配上的包容性。然而,以全球市場為目標,以出口驅動經濟成長的台灣,擁有具國際競爭力的出口產業,不但能夠創造更好的就業機會,提升國民生活水準,甚至能創造許多難以量化估計的外部效益,如提升國家品牌形象,吸引國際旅客,藉以同步帶動內需產業商機;此外,若台灣能發展全球供應鏈中具有不可取代地位的產業或關鍵企業,亦可強化台灣在印太地緣政治下的安全與穩定,有利於台灣的永續發展。近期包括歐盟與美國,在其印太戰略中,均提到台灣在資通訊產業與數位科技上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此即為何,推動台灣產業創新與提升競爭力,必須要放在更大的國際關係架構下來佈局。在多事之秋的二○二一年,台灣對於全世界的重要性顯得格外重要,甚至可說是迎來韓戰後的一個新的歷史際遇。從口罩國家隊到科技防疫、從智慧製造到智慧交通、從南太平洋到北大西洋,已有更多國際友人看到了台灣科技與產業的實力,甚至具體受惠於台灣。此優勢與強項,若能善加運用,將可鑲嵌台灣之未來於印太多邊架構,提高動態穩定的平衡格局,生存而行穩致遠。


從歐巴馬「重返亞洲」政策,到川普及拜登的印太戰略,不論美國以自身為主體,或是選擇結合戰略夥伴,都強調傳統安全上的結盟,搭配經貿與科技層面上的緊密協作,以圍堵中國在印太地區做出背離均勢的相關企圖。在這樣的架構下,我們必須思考,屬於台灣自身的印太戰略是什麼?而我們如何運用自己的科技與產業創新實力,除回應多邊架構下的印太戰略,也進一步主張台灣的利益,促進台灣的安全與永續發展?



以製造業為主的科技發展,一直是台灣的優勢,而隨著資通訊科技的進步與產業應用的多元化與深化、數位科技驅動的產業轉型,與跨產業間拆解再重組的矩陣創新,更為印太地區各主要國家所共同重視,可以說,數位科技為基礎的資訊力,不但影響了創新力,也影響了民主力。因此有別於李登輝前總統強調平衡地緣政治風險,轉移生產基地的第一次南向政策,與蔡英文總統推動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的對外輸出,以提升國內生產,就業與分配的新經濟發展模式效益的第二次南向政策,若能進一步凸顯數位國力的重要性,在五加二產業與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中的主體應用領域上,整合資訊數位及資安領域關鍵技術,推動「數位新南向」政策,應能從「移轉生產基地」,「尋找市場出海口」,進一步擴大到「掌握關鍵創值要素」,進一步提升台灣在印太地區的經濟繁榮與區域穩定貢獻,並同時擴大台灣的數位領土與影響力。


數位科技有四大特徵,首先是技術密集而非資本密集,其次是應用領域多元,三是具有高度網路外部性,最後是不受地理空間限制而可跨境服務。因此除不獨尊於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可促成新創事業結合傳統產業,也需要公私部門甚至是跨國間協力,以形成共進共生的跨國生態系。因此強調以數位為主的台灣產業印太戰略,相當於把台灣的資通訊科技的實力,植入印太地區的各個層次的有機組織,而非僅成為印太第一島鏈中,從東海,台灣海峽東面到巴士海峽範圍下的圍堵者,台灣的數位影響力將可貫穿整個印太地區,成為各個國家在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範疇下的IT後盾,如此可進一步提高新南向政策的戰略高度,並將台灣有事,連結為印太有事,爭取台灣最大的安全與發展利益。


原文轉載自自由評論網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