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台灣智庫

【台灣智庫】人民眼中的李登輝:「李登輝學」民調記者會系列之1~國際兩岸-會後新聞稿


台灣智庫今(12日)發布民調,公布民眾對故前總統李登輝的看法,由台灣智庫董思齊副執行長進行民調結果報告,同時邀請東海大學政治系沈有忠教授、台灣教授協會代理會長陳俐甫教授、立法委員蔡適應、立法委員范雲,及台灣智庫共同創辦人林佳龍交通部長進行評論。


由左至右分別是台灣教授協會代理會長陳俐甫教授、台灣智庫共同創辦人林佳龍交通部長以及台灣智庫董思齊副執行長。圖片來源:台灣智庫

台灣之所以能一路從民主轉型,歷經民主鞏固,乃至於到民主深化,最關鍵的人物,當數剛離世的故前總統李登輝。故前總統李登輝帶領台灣走出威權時代,走向自由世界,讓民主體制在台灣生根,成為不可逆的歷史發展。為向「民主先生」故前總統李登輝致上最高敬意,台灣智庫將於11月15日開始至明年(2021)1月間,針對國際兩岸、憲政改革、經貿戰略、農業政策及民主轉型等五大主題舉辦五場「李登輝學」系列座談會,並於李故前總統2021年1月15日冥誕時,舉行「李登輝學」研討會。為能夠系統性理解台灣民眾眼中的李登輝總統,台灣智庫展開一系列關於李登輝總統的民意調查。本日公佈國際兩岸和領導力特質的調查結果。 此份民調由台灣智庫民調中心執行,調查對象為年滿18歲的台灣民眾,依照室內電話調查,隨機抽樣,同時依照最新人口資料,進行戶籍地、性別、年齡和教育程度加權處理。此民調完成1,076份有效樣本,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3.0個百分點。本次民調中呈現的政黨認同:民進黨35.0%,國民黨22.3%,台灣民眾黨10.0%,時代力量7.5%,台灣基進5.3%,不偏任何黨13.5%。值得注意的是,李前總統執政期間為1988年到2000年之間,因此目前40歲以上的民眾,才有經歷過李前總統的執政,而40歲以下的人,所認識到的多半是卸下總統職位後的李登輝。相關調查結果如下: 一、認同台灣為主流意識

關於我國民眾的身分認同,民調的結果呈現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趨勢相當明顯。高達61.6% 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卻僅有2.7% 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此外 33.6% 認為兩者都是。若只能在台灣人和中國人之間擇一,則高達 86.8% 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僅 8.1% 說自己是中國人,1.6%說兩者都是,3.5% 不知道或沒意見。董思齊副執行長指出,這次民調結果,與前次修憲民調結果相似,台灣民眾的國家認同已定型,認同台灣為全民共識。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國民黨與民眾黨的支持者中,有過半以上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又是中國人。而在兩者只能選其一的狀況之下,國民黨的支持者中,還有接近四分之一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二、多數民眾認同李登輝總統國際事務的處理方式

李登輝總統是台灣第一任民選總統,在他任內推動許多國際外交以及兩岸相關政策。87.6%的民眾認為,他所推動包括拜訪美國康乃爾大學、出訪新加坡、印尼與菲律賓等國的元首外交,有助於提昇台灣的國際地位。70.2%的民眾肯定,李前總統所推動的務實外交政策讓台灣走出國際孤立的狀態。特別是40歲以下未曾親身體驗李前總統執政的年輕族群,顯得對務實外交更有好感。另一方面,在國民黨支持者中,有接近半數(47.7%),並不肯定李前總統的務實外交政策。 三、多數民眾肯定李登輝總統處理兩岸關係的方式

目前台灣在民進黨執政之下,在美中兩強競爭的氛圍下,中國加強對台灣的文攻武嚇,使得兩岸關係趨於緊張。而1995與1996年中國亦曾對基隆嶼及高雄外海發射飛彈,引發台灣危機。有過半數的民眾(56.0%),對李登輝總統當時處理台海飛彈危機的方式表示肯定。而有將近七成(69.5%)的民眾,特別是年輕族群,更傾向同意李前總統所提出,兩岸關係是特殊國與國關係的看法,反倒是經歷過李前總統執政的四十歲以上族群,不予肯定的比例更高。此外,則有將近六成(58.4%)的民眾,認同李前總統預言共產中國必然分裂的觀點。 董思齊副執行長指出,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一般台灣民眾對李前總統包括處理「對外關係」的表現,給予了極高度的正面評價。而未曾經歷過李前總統執政時期的人,對於李前總統所提出的對外主張顯得更加的同意。若從後設的觀點來看,李前總統其實是用實際的對外行動,突顯出兩岸本質上的差異,同時試圖將台灣推向正常國家的道路。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之下,已經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突破。只是,在內外環境的限制下,李前總統對於推動台灣成為正常國家的努力仍舊有力所未逮之處。此外,或許因95與96的台海危機距今已25年,因此在台海危機處理能力的問題之中,仍有高達27.2%的台灣民眾,無法表態。因此,我們必須透過更多關於「李登輝學」的研究與探討,才能真正理解李登輝總統對外關係的時代意義,同時也才能正確解讀當前台灣民眾對李前總統進行評價的時代精神。 四、民眾肯定蔡英文總統任內國際關係進展取得的成就

35.9%民眾認為蔡英文總統處理國際事務最有進展、其次為李登輝總統(29.3%)、再者為馬英九總統(25.0%)、最後為陳水扁總統(2.1%)。若將次序轉換為分數,民眾對四位總統處理國際事務進展的評分,以李登輝總統(3.78分)為最高,其次為蔡英文總統(3.47分)、再者為馬英九總統(2.63分),最後為陳水扁總統(1.52分)。 對中關係的評分,民眾認為馬英九總統(38.8%)處理兩岸事務最有進展,其次是李登輝總統(26.5%),再者為蔡英文總統(24.1%),最後為陳水扁總統(2.0%)。若將次序轉換為分數,民眾對四位總統處理兩岸事務進展的評分,以李登輝(3.68分)最高,其次為馬英九總統(3.25分)、再者為蔡英文總統(2.75分),最後為陳水扁總統(1.75分)。 而78.4%的民眾肯定李登輝總統任內的國際兩岸政策,認為他的政策對確立台灣成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有幫助。在這個提問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四十歲以下的族群,更加支持李前總統的對外政策有助於台灣成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董思齊副執行長認為,雖然民眾認為馬英九處理兩岸事務最有進展,但國民黨卻因為馬英九所高舉的兩岸政策定海神針—92共識,連續輸掉2014及2016的大選,甚至因為服貿協議激起近年來最大型的公民運動—太陽花學運。也代表民眾對馬英九總統於以主權換進展的策略,並不贊同。若將其換成加權後的排序,李登輝總統的排序列於馬英九總統之前。這代表民眾對於兩岸關係進展快速並不等於兩岸關係是良好,而李前總統「不卑不亢、有為有守」的兩岸交往模式,才是符合台灣民眾最佳的兩岸關係。而蔡英文總統任內對國際關係的進展,則明顯深受民眾信任及肯定,董思齊副執行長認為,雖然現在美國大選結果混沌不明,但以蔡英文總統的手腕及智慧,相信不論誰當選下一屆的美國總統,台美關係應都能取得相當的進展。 五、民眾肯定李前總統具有改變現狀與實踐願景的領導力

關於領導力比較有名的定義有兩個,第一個是領導人能夠勇於挑戰現狀,第二個領導力是將願景實踐的能力。本次民調顯示,有64.6% 的民眾,認為李登輝總統有改變現狀的魄力;而亦有68.0%的民眾,認為李前總統有實踐願景的能力。若比較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與蔡英文在內,台灣民主化之後的四位總統中,哪一位最具有領導力時,34.2%認為是李登輝總統,而現任的蔡英文總統則因獲得更多三十歲以下年輕族群的支持,以30.9%居次。 董思齊副執行長表示,民調結果顯示,台灣人民眼中的李登輝總統,是位兼具膽識與實踐力的領導者。有趣的是,沒有經歷過李前總統執政時期的四十歲以下族群,更加地認為李前總統是具有領導力的領導者。這也顯示多數台灣民眾認為,李登輝總統帶領台灣做出了非常多結構性的變革。事實上,在諸多議題上,包括:兩岸外交政策、憲政體制改革、對外經貿戰略,甚至是台灣共同體意識的形成……,李前總統於關鍵時刻,做出了許多影響深遠的決定。也因此,李前總統的領導統御以及依其領導方式所建立起的國家治理模式,非常值得研究。 六、民眾普遍認為李前總統的人格特質令人推崇

關於李登輝總統個人特質的評價,針對權力運用的特質,65.5%的民眾認為李登輝總統是一位「重視國家整理利益個人利益」的總統。事實上,2000年因為選舉制度的轉換,李前總統法理上是可持續競選連任。但因他對權力的節制,才促成第一次政黨輪替,也成就了台灣民主史上的里程碑。 個人領導風格部分,「值得信賴」、「決策果斷且領導強而有力」及「能夠促成合作並且解決問過」等特質都有超過七成民眾認同。1995-1996台海危機,面對中國軍事威脅,李登輝總統為穩定民心,避免民眾恐慌曾說,「你(中國)有槍砲、飛彈,我有18套劇本因應」。面對中國的文攻武嚇,李前總統用其「值得信賴」、「決策果斷且領導強而有力」的領導平安地帶領台灣度過當年的危機。「能夠促成合作並且解決問題」這項特質最能體現在李登輝總統結合野百合學運讓「萬年國會」走入歷史的成就上。為了勸退老國代,他親自拜訪,讓600多位老國代自願退職,讓代表民意的國會能脫胎換骨。 用人風格方面,66.9%的民眾認為李登輝總統是一個「用人唯才,能夠選擇適當的人擔任政府官員」的總統。政治誠信的部分,67.1%的民眾認為李登輝總統是一個「對人民信守承諾」的總統。73.4%的民眾認為李登輝總統是一個「在意一般老百姓需要」的總統。 最後,高達84.2%的民眾認為李登輝總統是一個「有智慧」的總統。李登輝總統除了政治領導能力受人推崇,他對哲學思想的底蘊、探究及為台灣奉獻的精神,讓他即使卸任後在台灣政壇依然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李前總統的知識與教養性有種台灣人的特殊性格和世界性,其科學、文學、哲學、等素養都不同於當時的政治菁英。 董思齊副執行長表示,李登輝總統不只作為一個總統值得令人探究,作為一個「人」,他的特質、智慧及精神性,也能讓我們從中獲益匪淺。而台灣智庫推動「李登輝學」的最終目標,就是希望能從「李登輝學」來「學李登輝」,期望透過不同議題的對談,讓李登輝總統的智慧世代留存。 台灣教授協會代會長陳俐甫教授評論

台灣教授協會代會長陳俐甫教授表示,自己研究台灣政治史、高中就見過李前總統,不過對於李前總統的評價,台灣社團可說是又愛又恨,但此份民調提供寶貴的人民觀點,也有很多啟示。陳俐甫教授表示,即便在國民黨把李登輝開除二十年後,國民黨支持者還是有近半肯定李總統,所以當時的開除,或許不是順應趨勢的決定。陳俐甫教授表示,參考台灣近年幾分民調,國民黨的主要支持者是30-50歲、專科學歷的民眾;目前世界都出現保守主義的浪潮,而當前台灣社會中的保守力量亦是同一個族群,台灣是所有政黨都應該注意到這樣的民意與現象。 其次,陳俐甫教授指出,此份名調顯示台灣人認同的趨勢已經趨於穩定,對照台灣智庫九月的民調,對於中國的認同持續在3%以下,只能擇一時,更有高達八成民眾選擇台灣。 第三,陳俐甫教授指出,民調針對民主化以後的四位總統進行領導力比較,李登輝前總統居首,蔡英文總統次之,但蔡英文總統第二任才剛開始,還有很大的機會超越李前總統。 最後,就李前總統的各種作為而言,民眾也都予以肯定,陳俐甫教授指出,表示李前總統把「民之所欲,常在我心」掛在嘴邊,並且有身體力行,讓人民有所感受。陳俐甫教授也提出建言,李前總統的務實外交、度假外交、榮譽博士外交等等,在他卸任二十年後,台灣人民還是肯定他做為領導人,能夠親自為台灣的外交開疆闢土,因此當前的領導人也可以有類似嘗試。陳俐甫教授最後肯定李前總統的遠見,即便是提出兩國論之後,李前總統被中國視為頭號批評對象,但是大部分台灣民眾對李前總統的兩岸政策,比較有疑慮的飛彈危機也都有過半民眾表示認同。 立法委員范雲評論

立法委員范雲對於民調結果提出三項觀察,首先,台灣認同已成形,連國民黨支持者都有七成認同,並補充參與野百合學運的當年台灣大概只有三成人認同台灣。其次,范雲委員指出,兩國論是李前總統重要的論述,再提出當下相當有衝突性和爭議,不過到現在大概只剩國民黨不認同。第三,總統評價的部分,呈現「蔡李爭鋒」,但蔡總統在本土小黨跟年輕群甚至有領先,而蔡總統第二任期才開始,可見蔡總統還很有潛力。

范雲委員另指出,跨黨派都肯定李前總統是聰明果斷的人,但認為他信守承諾和無私的比例較低,資料顯示國民黨還是有意見。范雲委員總結,李前總統提過「作為台灣人的悲哀」,但到今天,因為李前總統當時的努力,台灣已經走出「台灣人的悲哀」,成為「台灣人的驕傲」。

東海大學沈有忠教授評論

東海大學沈有忠教授將民調分析分成「李登輝主政時期」和「未來展望」評論。沈有忠教授指出,李登輝主政時期有「寧靜革命」的四個方向,李前總統的著作《台灣的主張》中也有提及,至今台灣仍需要持續深化,分別是:政治民主化、外交務實化、兩岸關係經營、強本—經濟升級。儘管每個時期做法不同,但方向至今不變。

沈有忠教授指出,當時面臨台灣民主化改革、共產國際垮台,國內外局勢充滿不確定,或比現在更甚。沈有忠教授表示,決定從過去對中國的「三不政策」到務實外交,需要有大智慧:兩岸是否繼續不接觸?要堅持中華民國華統還是務實?李前總統訂定了國際兩岸策略,對台灣來說,不一定要爭取正式認同,而是可以務實地步步推進,並且透過和平交往經營兩岸關係。

另一方面,展望未來,沈有忠老師指出,民調顯示民眾對蔡英文總統有很高的評價,但與其說是評價,不如說是期待,面對國際局勢變化、疫情衝,2021挑戰更鉅,而李前總統奠定的四個方向,蔡英文總統也有所延續。例如,蔡英文總統所提的六大戰略產業,其中四項都已經跟世界接軌:資通安全、數位轉型、生技醫療、再生能源與永續,蔡英文總統其實已經延續了李前總統的經濟方針。


立法委員蔡適應評論

立法委員蔡適應以自身經歷分享自己和世代對李前總統的看法。蔡適應委員指出,李前總統主政的1988到2000年,是台灣民主遍地開花的年代、強人政治到民選總統的轉換期,當時蔡適應委員正值青年,經歷高中、大學和服兵役,因社會氛圍對李前總統有很高的期待。蔡適應委員指出,那個年代自己國家的認同和想像正由大中國變成大台灣。

蔡適應委員舉例,台海危機時自己在當職業軍人,擔任聯絡官,任務是要把本島軍人送到離島前線,而在陪同當時年輕人到前線時,發現他們並不畏懼,都願意站在前線保衛家園。蔡適應委員表示,這顯示當時年輕人對於國家元首的信賴,李前總統建立了國家的認同和想像。


台灣智庫共同創辦人林佳龍部長評論與總結

台灣智庫共同創辦人林佳龍部長表示,「民主先生」李前總統辭世後,我們怎麼理解他的個人和那個大時代是重要課題,台灣智庫已經有一系列的活動,包含五場座談會,以及一場研討會,但是自己建議台灣智庫再加民調,「李登輝學研究」不只有菁英的觀點更應該有人民眼中的觀察。林佳龍部長表示,李前總統說:「台灣交給你們了」但是交給我們什麼、怎麼走下去?如果說這一代可以做什麼,林佳龍部長認為,應該有個清單。


政治學出身的林佳龍部長指出,李登輝前總統的人生經歷將近一個世紀的台灣,可以從李登輝作為一個個人(individual)、一個體制(institution)、一個時代(era)等多種層次研究。

作為一個人,李前總統個人生命史的階段可分為:青年李登輝、當權李登輝,還有新台灣的李登輝;以體制分析,則可分為:日本殖民統治、黨國威權統治、民主化時代;作為一個時代代表,李登輝的時代特質,更能讓後輩在面對當代議題時有所啟發。李登輝的時代是一個政體轉型期的研究,從威權到民主到鞏固。林佳龍部長指出,李前總統1988-1990經歷鬥爭, 1990-96掌權和體制改革,包含適當回應野百合學運, 1996起開始跟舊體制說再見,提出兩國論,也因權力節制促成整黨輪替。

林佳龍部長強調,如何掌握和節制權力是研究李登輝的重要面向,李前總統2000年決定不再選一任,進而造成國民黨分裂,才有台灣史上第一次政黨輪替,但陳水扁前總統上任仍是朝小野大、馬英九前總統再讓舊勢力班師回朝,直到蔡英文總統上任完全執政,才更貼近以台灣為主體的社會潮流。而後李登輝時代,李前總統卸任後的二十年仍繼續扮演重要的角色,林佳龍部長認為,每個層次的研究的方法和途徑值得探討,並提出:人民/ 菁英、體制內變革/ 變革體制的兩組變項對照,作為研究的框架,指出民調提供寶貴的經驗性材料。


就個人特質與領導能力而言,林佳龍部長說明,社會科學上,六成以上的認同就是高度共識,此份民調顯示李前總統的領導能力獲得相當高肯定,盼將民調結果繼續發揮、分析研究。國際議題而言,林佳龍部長指出,李前總統的作為也得到高度肯定,但兩岸議題相對低,因為應是兩岸議題的衝突特質。林佳龍部長分析,李前總統的兩國論受肯定,但是如果是要為兩國論付出代價,可能就會讓人有所卻步,林佳龍部長任為,認同調查未來也可以加入「為認同付出代價」的變項。 林佳龍部長評論,總統研究過去有大衛‧葛根的《美國總統的七門課》可以拿來比較,但是李前總統特別之處在於台灣還需要面對身分認同和民主轉型問題。林佳龍部長並提出七項重點,描述李前總統領導力的展現:人品貴重、目標清楚、說服力強、體制內運作能力、上任百日定江山、有堅強的顧問群,且能傳承願景。

林佳龍部長也強調,如今我們都站在深受李前總統影響的同一個基礎上,才能夠享受多元價值的自由競逐,且讓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也是世界的台灣。林佳龍部長總結,李前總統留給台灣寶貴的遺產,更是一個傳奇性的人物,其一生是台灣現代史、台灣民主發展史的縮影,而林佳龍部長自己從反抗、研究,到追隨李前總統加入他的國安團隊,從各種角色觀察他的時代精神、歷史意識和政治領導亦多有反思,並認為透過政治過程分析與宏觀改變下的微觀行動,後輩能對台灣的課題、歷史意識有更深的認識,對於未來的方向能更有把握。

台灣智庫將於本週日舉行【李登輝學系列座談會 I】 國際兩岸:台海危機的今昔與台灣的選擇。董思齊副執行長再次邀請各界透過報名平台踴躍報名。

新聞聯絡人

郭玫岑 副研究員 | 0952-593958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