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CHAPTER 1 臺灣發展中型強國策略|臺灣邁向中型強國之策略 打造成為科技文化觀光島】

  • 台灣智庫
  • 2 days ago
  • 11 min read

Updated: 20 minutes ago

羅佐良

ree

圖片來源:AdobeStock


在當今全球局勢極速轉變的時代,每個國家都迫切尋求自身在國際舞臺上的位置和影響力。台灣作為一個著重科技、文化與觀光的已開發國家,已被國際社會歸類成邁向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中型強國(Middle Power),這不僅代表台灣的綜合國力已受到各國肯定,更意味著台灣能透過多邊、雙邊合作來影響國際局勢,具有一定程度的能動性與自主性。


有鑑於此,以身為中型強國之列的視野與高度來劃設台灣的國家發展方針,已經成為了一個具有挑戰性又有具有吸引力的目標,這不僅需要具體的目標和計畫,也要以能獲得社會共鳴、易於理解的指標來衡量我們的成就。在探討如何達成這個目標之前,我們首先需要確定明確的指標和評估標準。這些指標應該是客觀的,易於理解,並且能夠凝聚整個社會的共識和努力。


首先,我們可以考慮將經濟實力作為一個重要的指標。例如,將國內生產總值(GDP)提升至全球前20大經濟體之列。這不僅代表了經濟的強大,也顯示了國家在全球競爭中的影響力和地位。


其次,教育和科技水準是另一個關鍵的衡量標準。透過提升國內的教育投資和科技創新力度,文化科技觀光島可以在全球舞臺上展現其獨特的競爭力。例如,成為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成員國之一,不僅意味著高水準的教育和科技發展,也將為吸引全球人才和投資提供強有力的保證。第三,人民的生活品質和福利薪資水準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通過提升公民的福祉指標,如醫療保障、社會安全網和生活品質等,打造文化科技觀光島可以在國際間建立良好的形象和聲譽,成為一個理想的生活和工作目的地。


打造臺灣成為全球中型強國並不僅僅是一種宣示,更是一種實現全球影響力和吸引力的戰略目標。通過以上所提及的客觀性指標,科技文化觀光島將朝著這一目標邁進,為未來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奠定堅實的基礎。


何謂中型強國(Middle Power)?


中型強國是指在全球範圍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位居中等水準的國家。這類國家通常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多個領域有較為突出的表現,能夠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關鍵作用,但尚未達到超級大國的級別。典型的中型強國可能擁有大規模的經濟體量、較為先進的科技水準、相對完善的國內基礎設施和制度體系,以及在某些領域的全球領導地位,但其影響力並不遍布世界每個角落。


但此定義並沒有成為標準,因此,某些中型強國列表中可能包含「大國」或「小國」。在未來的全球政治格局中,中型強國在實現自身利益的同時,必然對現存國際秩序產生影響,以中型強國之姿左右逢源,是臺灣在推動科技文化觀光島之大戰略。


中型強國指標包含綜合國力、經濟能力、軍事能力、韌性、資源、經濟夥伴、國防網絡、政治、文化影響力等。面對特殊政經情勢的島國臺灣與其他鄰近國家比較,政治影響力與國防網絡是最大的差距,以臺灣與日、韓、澳為例,其中最大差距即政治影響力與國防網絡。


「發展中型強國,打造臺灣成為可信賴的國際夥伴」


臺灣的發展目標是通過提升自身在全球舞臺上的地位和影響力,實現以下幾個目標:


1.    經濟實力強化

科技要在兼顧軍事、經濟與文化民主下使臺灣邁向中型強國,繼續推動經濟多元化和創新,提高國民生活水準,增強經濟競爭力。然而邁向中型強國之路中,實質上以科技發展促進薪資成長。


2.    擴大國際合作與參與:

積極推動經濟、文化外交,是打造文化科技島的第一步與最後一哩路,加強國際合作,參與全球事務和議題,成為國際社會重要可信賴的合作夥伴。


3.    科技和創新領導

臺灣是超級創新國、在某些科技產業居於全球領先,為了經濟安全與維持產業話語權,部分的科技產業領先是必要的,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推動高科技產業發展,保持在技術創新和產業鏈價值中的領先地位。


4.    民主和價值的典範

維護民主制度和價值觀念,成為民主自由的典範,為地區和平與繁榮做出貢獻。積極參與全球性問題的解決,包括環境保護、人道主義援助、國際安全等領域,提升國際社會對臺灣的信任和依賴。通過實現這些目標,臺灣不僅希望在地區內外展現其實力和影響力,還能為全球和平、繁榮與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臺灣是超級創新國,在科技產業居於全球領先,科技產業領先是必要的,那是為了安全與維持話語權,然而科技產業領先容易造成貧富差距拉大,然而不是發展科技業就一定會造成貧富差距拉大,科技是可以促進包容的。


台灣的目標要看得到人,產業政策不只是挑下個贏家,而是促進包容與公正轉型,當前很多產業的總要素生產力與薪資面臨停滯,每個產業都有市場規模,市場範圍與既定價格帶的問題,如果能夠把市場規模擴大,並提高既定價格帶,就可能提升薪資。


半導體從業人員薪資,就是受惠於應用規模擴大,且終端產品價格帶不斷提升,市場與產品的二乘二矩陣,給我們簡單的思考架構,新產品在舊市場、舊產品在新市場、新產品在新市場,三者可以並行不悖。


好的科技產業發展,可以在產業關聯效果上,促進低薪產業朝以上三方向發展,AI的威力可以以一達三,跟半導體成雙壁,半導體的領先地位不可以鬆動與輕忽。新創的價值在於不斷打破與重組,臺灣不容易取得全球標準主導權,所以要降低標準的影響力,越多的矩陣創新讓標準影響力降低,標準變成基本安心,而創新服務才令人驚豔。


臺灣發展中型強國策略──打造臺灣科技文化觀光島


打造臺灣成為科技文化觀光島的策略上分成:「科技新島」、「生活觀光島」、串聯的交通運輸及相關軟體設施、基礎建設整備等四個部分來討論。例如西部高鐵、東部快鐵,從北到南(三核心)串起臺灣科技(產業和生活)走廊,三核心是大臺北首都圈、大臺中和大高雄,之間有大矽谷大南方兩個大區塊,大矽谷要處理竹竹苗,大南方的雲嘉嘉需要定位。國土規劃和區域發展這塊,可以做為國家希望工程的上位架構和主計劃。還有位於台灣中部的苗栗和雲林,趁此機會把科技觀光島的周邊軟硬體設施,做適當的整合及補充,這樣才是人文科技島。二者之間適當獨立,更要整合,這樣臺灣每個地區都可以產業發展、閒適生活。


●科技創新島


目標是經濟實力的提升,使臺灣成為中型強國的第一步是在經濟方面取得穩健進展。台灣可以設定將文化科技觀光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提升至全球前20大經濟體之列的目標。這不僅是一個客觀的指標,也是衡量國家整體經濟實力和影響力的重要標誌,通過持續推進產業升級、科技創新和國際市場開拓,我們可以實現經濟實力的顯著增長,從而在全球競爭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


① 六大區域科技創新國土架構

綜上所述,應將大南方計劃拿出來重新檢討修訂,特別是濁水溪以南的雲嘉地區,也應該要有策略性的定位和發展。以三核心,六大區為國土架構,即首都圈、大矽谷、中臺灣、雲嘉南、高屏,以及東部。


② 提升臺灣經濟生產力與國土計畫的邏輯建議

臺灣屬於國土面積有限的島嶼國家,面對全球化競爭和資源約束,必須通過有效的國土規劃來提升其經濟生產力。類似德國和日本這樣的國家,儘管國土不大,卻憑藉有限資源的精心利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實力。因此,本文將探討臺灣如何在國土計畫中,實現生產效益的提升,以此支持經濟發展的持續增長和增加競爭力。


③ 臺灣國土的限制與挑戰

臺灣國土面積有限,地理環境多樣,但也帶來了空間利用的挑戰。相對於大陸國家,臺灣的資源分布更為集中,土地利用更為密集,這使得每一寸土地的有效利用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如何通過科學的國土規劃,優化空間布局,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成為了臺灣面臨的重要課題。


④國土規劃與經濟生產力的關聯

國土規劃不僅僅是簡單的土地利用分配,更是在整體經濟發展戰略下的關鍵環節。類似於工業布局的優化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國土規劃應當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    產業布局的優化:將產業集聚區、科技園區等發展區域與城市和農村的生活區合理連接,促進產業協同發展,提升整體經濟效益。

2.    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援:確保各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需求相匹配,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重要設施的完善,為經濟活動提供堅實的支撐。

3.    環境保護與資源節約:在國土規劃中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的節約利用,推動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


⑤德國和日本的經驗借鑒

德國和日本作為國土有限的發達國家,通過長期的規劃和管理,成功實現了高效的國土利用和強大的經濟實力。例如,德國在推動高科技產業和綠色經濟發展中,通過區域間的精準協作和資源配置,有效提升了整體生產力水準。日本則以城市規劃和交通網絡的完善為基礎,打造高度發達的城市群和先進製造業基地。


●文化生活觀光島


以科技創新與資本優化-提升臺灣服務業與文創產業的全球化影響力,過去談的體驗設計不容忽視,消費者的社會責任意識會逐漸抬頭,地方創生的痛點之一,即幾乎都是低薪產業,發展全島科技島有助於加成地方創生,讓全臺灣都是科技加值體驗服務的場域。


科技島與文化觀光島要相輔相成,因此六大區域發展與觀光文化架構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其中科技創新是推動文創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透過導入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可以大幅提升文創產品的創新性和市場競爭力。又例如,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技術的應用,能夠為文創產品帶來全新的體驗,吸引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到這個充滿創意和挑戰的行業中。


其次,資本優化是推動文創產業發展的關鍵,臺灣政府和企業應該加強對文創產業的資金支持,透過提供創業基金、稅收優惠等措施,鼓勵年輕人創業。例如,政府可以設立專門的文創產業基金,為初創企業提供早期資金支持,幫助他們渡過創業初期的難關。


此外,國際募資和國際化視野是推動臺灣服務業和文創產業走向全球的重要策略,以「越在地,越國際」的視角,學習國際技術,卻又不忘台灣在地人文素材,即可透過參與國際展會、與國際企業合作等方式,有效提升臺灣文創產品的國際知名度,擴大國際市場進入。例如,臺灣的文創企業可以參加國際消費性產品國際展等展會,展示最新的創新產品,吸引國際投資者或買家關注。


①教育和科技的全面提升

教育和科技是中型強國的重要支柱之一。我們的目標是成為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之一,這不僅要求我們在教育質量和科技創新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準,還將為吸引全球人才和促進技術轉移提供強大的支援。通過持續增加對教育的投資、提升科技研發能力和推動產學研合作,文化科技觀光島將在教育和科技領域取得持續進步,從而增強國家的競爭力和創新力。


②社會福利和生活品質的提高

成為一個中型強國不僅僅是經濟和科技實力的體現,還需要關注人民的生活質量和社會福利。我們的目標是建立起一個高度包容和具有良好福祉指標的社會體系,讓每一位公民都能享受到公平和可持續的生活方式;這包括提升醫療服務水準、擴展社會保障制度、改善住房條件和推動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努力。透過這些措施,文化科技觀光島將成為一個值得人們嚮往和生活的理想國度,從而吸引更多國內外人才和資源的投入。


③基礎建設整備

打造新基礎建設-尋找國土新契機

臺灣邁向「中等強國」的軌跡中,隨著全球科技及產業的瞬息萬變,須盡早提出願景藍圖建構未來基礎設施韌性及永續,特別是在2035年之前應該如何提升交通運輸、通訊及相關領域的現代化與綠色化,因應科技島及文化生活觀光島發展的相關軟體設施。


架構出具遠見國土計畫及優勢的經濟產業,使人們安居樂業享有便利的都市生活網絡,這已不局限特定部會的權責劃分,而是透過跨部會的整合,給予人民最貼近的體驗開始。設想今天若缺乏自驅力、長遠擘劃及想像能力,那我們將有可能消逝於時間的洪流之中,錯失了再次強化臺灣基礎設施的契機。


十年後的臺灣,需要此刻建構願景,提升國家十年後競爭力,使臺灣在全球持續保有關鍵的影響力,時時刻刻檢視過去的不足並展望未來。臺灣應以發展科技觀光島之自驅力來推動基礎設施的升級,並呼應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方案包含交通運輸建設,推動智能科技及綠色能源利用,強調車站設施自給自足的電力,以及實現綠色觀光。制定新世代願景,推廣交通行動服務(MAAS),並結合智慧物流解決方案並強化智慧港口及空中運輸系統,提升城市流動性。數位通訊基礎建設的部分建構低軌衛星與6G通訊網絡,強化數位包容性,並整合智慧自動化交通系統。


尤其針對離島基礎設施,評估興建海底隧道的必要性,以提升離島的就業、就學及生活便利性,尤其針對澎湖、金門等地的發展。這些基礎建設的推動跨部會合作,是加速落地與系統性考量的必然做法,各方共同努力,讓臺灣在全球基礎建設中持續保有競爭力與影響力,以應對快速變化的科技與環境需求。


小結


綜觀臺灣的發展策略,成為中型強國的目標不僅是為了提升其國際影響力,更是實現經濟繁榮、社會進步和人民福祉的關鍵所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臺灣必須具備明確且具體的發展指標,這些指標包括經濟實力的增強、科技創新的推動以及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經濟實力是評估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透過提升國內生產總值(GDP)至全球前20大經濟體之列,臺灣能夠在全球經濟中占據更重要的位置,這需要持續推進產業升級和創新,並在國際市場中開拓新機會,以科技為核心的經濟發展策略,將有助於創造高薪工作並提升國民的生活水準。


其次,科技創新是中等強國的核心支柱。臺灣在高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必須持續增強,以促進經濟安全和維持產業話語權。加大對科技研發的投入,並推動產學研合作,將使臺灣在全球科技競爭中保持優勢。除了經濟和科技,提升人民生活質量和社會福利同樣不可或缺。建立包容性社會體系,讓每位公民都能享受到公平和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是提升國際形象和吸引外資的重要因素。這包括改善醫療服務、擴展社會保障及推動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努力。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臺灣需要進一步整合交通運輸、通訊和相關領域,以支撐未來的經濟發展。通過有效的國土規劃,提升資源利用效率,並促進各區域的協同發展,臺灣能夠在全球基礎建設競爭中保持其競爭力與影響力。

 

最後,臺灣的未來發展需要強調國際合作與文化外交,積極參與全球事務,成為值得信賴的國際夥伴。透過這些綜合性的策略,臺灣不僅希望在地區內外展現其實力和影響力,還能為全球和平與繁榮做出積極貢獻。透過持續的努力與願景,臺灣將能夠實現成為全球中型強國的宏願,為國家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 2025 台灣智庫 Taiwan Thinktank.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所有內容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智慧財產權相關法律保護,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改作或以任何形式使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