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台灣智庫

台灣智庫國際政經議題交流座談會—美台關係研究、經濟制裁分析、晶片戰爭與產業政策變化

Michael Tomz史丹佛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

Elena V. McLean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政治學系教授

潘欣欣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吳文欽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吳建輝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


隨著中國對台灣軍事、政治威脅與日俱增,藉由經濟制裁、操作疑美論認知作戰等手段影響台灣民主,台灣社會如何看待政治承諾、軍售層面的美台關係?國際社會對於不同情境下的「經濟制裁」會做何反應?「晶片戰爭」在歷史上已不是第一次上演,但由於近年地緣政治的變化,掌握先進技術優勢並扮演著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台灣角色為何?台灣智庫就上述國際政經焦點議題,特別邀請國內外優秀學者專家分享近期的研究成果,與產業界代表進行交流探討。



史丹佛大學William Bennett Munro講座教授暨政治學系系主任 Michael Tomz 教授是著名國際關係學者,其研究橫跨國際關係、美國政治和統計方法。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政治學系的 Elena V. McLean 教授專門研究國際政治經濟學、國際機構、經濟制裁和環境政治。



Tomz 教授最近和東吳大學潘欣欣助理教授合作「國際關係中的訊息解讀」(Signaling Resolv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US-Taiwanese Relations)研究計畫,針對「美國用言語和/或行動來表明其保衛台灣的意願」以及「台灣民眾如何解讀這些訊息」,以「美國總統的公開承諾、美國對台軍售、軍事部署」三種類型的訊號進行調查,盼瞭解台灣軍官、政治菁英、一般民眾如何理解這些訊息。潘欣欣博士指出,和台灣言論市場廣義的「疑美論」有別,研究結果發現美國總統的聲明、對台釋放的訊息並不會視為廉價言論,且在對台灣民眾的訊息影響力上最具效果;而美對台軍售也不被視為「盈利的」或「棄台論」所驅動的,軍事部署亦不被視為反映美國別有用心。



中央研究院政治研究所吳文欽副研究員發表「對經濟制裁的第三方國家支持」(Third-Party Support for Economic Sanctions:An Experimental Analysis)實驗性分析,以近年台灣農產、水產常受到中國經濟制裁出發開展研究問題,欲了解若一個國家遭受另一個國家的經濟制裁,「第三國」的人民在何種情境下會支持被制裁國的產品?由於台灣產品自 2011 至 2019 年間共被中國制裁四千餘次,而韓國、美國、日本、法國都存在類似的受制裁經驗,因此在情境設計上,包括「民主國家」、「集體行動支持」、「類似被制裁經驗」,以及「恐受報復」、「WTO 爭端解決」等不同情況作為對照。就在韓國進行的研究結果發現,對「持民主信念者」仍有效果,民眾會傾向支持受中國制裁的國家、不支持受美國制裁的國家;而「可能遭受報復」、「輸掉 WTO 爭端解決」則是最可能讓民眾減少支持的情境。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史汀生中心(The Stimson Center)訪問學者吳建輝,則分享「晶片戰爭」的歷史以及產業政策的變化(Two Stories of Chip War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Policies),爬梳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歷程,並從「經濟安全」的角度檢視中國崛起對台灣產業帶來的威脅、中美晶片戰爭背景下的台灣,以及如何看待台積電的海外投資。吳建輝博士認為,台灣經濟安全最重要的問題是「小型經濟體遭遇巨型的中國資本主義」,對於台灣政治領導人的課題則繫於「經濟—安全」關係的不同思考,且國家利益和產業利益不見得相等。吳建輝博士也指出,在美國持續「拉隊」理念相近國家,並透過各種手段避免中國取得技術領先的情況下,並不看好中國能經濟自主,然而對台灣來說,經濟間諜活動、政治的兩極分化與內部分歧、商業利益和政治人物的關係都將是挑戰。


台灣智庫非常榮幸能接待Michael Tomz 教授和Elena McLean 教授兩位來自美國的傑出學者,並能與潘欣欣博士、吳文欽博士、吳建輝博士三位台灣研究機構的優秀學人共同為國際政治經濟的複雜動態提供寶貴見解。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