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5 文化觀光島|臺灣邁向中型強國之策略 打造成為科技文化觀光島】
- 台灣智庫
- Sep 17
- 34 min read
Updated: Sep 18
劉喜臨

2025年全球觀光邁入後疫情與數位融合時代,觀光業角色從經濟引擎,進一步延伸為國家文化軟實力與國際品牌形象之建構平台。根據UN-Tourism(2025)指出,未來觀光發展的四大主軸為「永續觀光、數位轉型、文化包容、健康安全」,亞太地區則以PATA(2025)提出的「體驗深化、區域合作、在地驅動、綠色旅遊」為核心指引。臺灣當前面臨全球觀光新格局的重構壓力,應以「文化觀光島」為核心戰略,成為亞洲文化旅遊轉型的領航者。
臺灣已具備成為「文化觀光島」的潛力,未來的發展應聚焦於科技創新、跨文化融合、永續發展及智慧觀光的結合。透過數位技術推動文化資產數位化與虛擬觀光體驗,臺灣可以吸引全球遊客深入探索豐富的文化遺產,讓更多人隨時隨地暢遊臺灣。
此外,臺灣應強化國際文化品牌的打造,將音樂、電影、美食、美學與設計等文化資源推向國際市場,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全球化。同時,永續發展和生態旅遊應與文化觀光相結合,透過綠色旅遊、永續農業和多元文化推廣,達到生態保護與觀光發展的平衡。智慧觀光技術的運用,如大數據、人工智慧(AI)及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等,將進一步提升旅遊體驗與價值,使旅客能夠享受個性化、便利的旅遊服務,並深度參與臺灣的文化活動。
再者,臺灣應積極加強國際文化合作,透過文化外交建立與美、日、韓等國家的深度文化連結,提升國際影響力。未來,臺灣的「文化觀光島」將不僅是旅遊目的地思維,還將成為文化創新、全球交流及生態保護的交匯點,為全球遊客提供獨特且深度的文化體驗,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和國際形象的提升,落實賴清德總統在其就職演說和觀光政策中提及「臺灣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臺灣!臺灣不只是打開世界的大門,臺灣已經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1]、「未來十年,臺灣將推動以文化為核心的觀光產業升級,藉由與國際接軌的文化觀光,讓臺灣成為全球旅遊的重要目的地。」之願景。
對臺灣觀光未來的想像:文化觀光島
觀光,不應只侷限於外來遊客的服務,應與全民生活方式、文化深度結合,實現全民參與及認同。因此,對臺灣觀光未來的想像:對外,透過觀光來發展國際社會影響力,透過觀光展示臺灣豐富的文化資產與民主價值,可以讓世界各國遊客更加了解臺灣,增加對臺灣的好感度,進而強化與美、日、韓等民主國家之間的關係,並提升臺灣在國際社會的地位。
對內,推動文化觀光,發展捲動全民參與的旅遊活動,並將其提升為國際級盛會,內容強調臺灣的在地、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色,例如地方節慶、傳統藝術表演結合客家文化、原住民文化等,吸引國際遊客並提升本地民眾對自身文化的自豪感,這將有助於提升臺灣作為「文化觀光島」的國際形象與住民認同。
根據賴清德總統的治國理念與其就職演說中揭櫫,臺灣未來10年的觀光發展願景應該結合國際合作、科技創新、文化推廣和永續發展,來塑造臺灣成為全球旅遊的重要目的地。「文化觀光島」不正就是發展主軸,透過整合資源、改善政策、提升旅遊品質與競爭力等面向,為臺灣觀光產業開創新局面。
「觀光」原本就是各產業的平台與載具,「文化觀光島」自應將自然與人文資源融合文化、歷史、藝術、設計、美學等元素,透過科技、創新體驗等產生之綜合概念(體驗),重新活化旅遊目的地。「不是觀光的觀光,才是最好的觀光」亦即,觀光發展並非建構於「無中生有」,而是「產業加成與活化」,文化觀光島不僅是旅遊目的地思維,還肩負著文化傳承、教育、娛樂與經濟發展的多重使命。
觀光 是產業的轉譯者
觀光 是消費的激勵者
觀光 是民生的提升者
觀光 是政策的實踐者
觀光 是國際的品牌者
──劉喜臨(2022)[2]
未來臺灣若要推動「文化觀光島」並提升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需要結合各類軟實力例如文化觀光、國際合作以及數位科技等多重策略,進一步強化與美日韓等國的文化交流與認同。同時,將文化推廣與國際趨勢(如永續發展)結合,將有助於在國際間打造臺灣的獨特形象,並增加對臺灣的好感度與支持。
只有反省、痛定思痛,才會有觀光大未來
近年來,臺灣觀光產業面臨著諸多挑戰,包括國際情勢緊繃、全球經濟疲軟、地緣政治風險、風災、地震等外部大環境影響,造成來臺旅客人數減少,不如過往;內部經營管理又因觀光行政中央地方分治、觀光景區同質性過高、交通不便、旅遊性價比(CP值)低落、缺乏創新的旅遊體驗等問題,造成國民旅遊市場滿意度低、國際旅客在臺消費逐年遞減、重遊率未能提升。
臺灣觀光要成為真正的「發光產業」,產業本身(各面向)都要先自立自強。觀光是無法外移的產業,觀光產業也許不能成為臺灣經濟的護國神山,但我們絕對是「臺灣活力與民生」的重要指標。紓困、補助政策是救急但不能救長久,業者倘淪為「伸手產業」就無法成為「護國神山」或是「發光產業」。
雖然在一波又一波的不利因素影響下,觀光產業遭受極大衝擊,但我們也看到業者的韌性,如何在艱困的環境中能夠成長,「改變,Change」也讓我們看到許多令人感動的實力。
但是,觀光的整體發展,臺灣,不能還是停留在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感覺與感動,當全球趨勢不斷的更新變革,「安心、安全」、「零接觸、智慧轉型」、「數位遊牧族」、「秘境探索」、「人性化體驗」、「彈性化行程」、「寬敞、郊區、寧靜」、「客製化的奢華」等關鍵字在網際網路、社群飛舞,我們必須找到臺灣自己的獨特性與優勢,才能在如此高度競爭的紅海市場中找到屬於臺灣觀光的一線生機。[3]
「The most difficult time, which is not far from success.」
(最艱難的時候,也是離成功不遠的時候。)
當各產業一直談論「新常態(New Normal)」的時候,我們更應該要超前部署,思考下一個常態(Next Normal)~「文化觀光島」,相關思維與行動要跑在所有課題的前面。「文化觀光島」要的是行動,不是口號,觀光的重建更必須建構在痛點分析、對症下藥。「痛點」,我們無需再分析了,大小社群的批判聲此起彼落,對課題已瞭若指掌,如何止痛?「行動」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根據交通部觀光署統計,2025年臺灣入境旅客恢復至1,000萬人次,約為2019年水準的87%。但根據VISA(2025)與Booking.com(2025)調查,現代旅客選擇目的地最重視三項因素為:「文化深度」、「體驗真實性」、「ESG永續指標」。臺灣目前面臨以下挑戰:
⮚ 當臺灣觀光意象不明顯,不具差異化及獨特性,那我們就用文化來形塑臺灣文化觀光島、提升多元性、包容性與特色性
主管機關應致力於提升臺灣觀光的多元性與特色性,注重挖掘臺灣各地的獨特魅力,包括自然景觀、人文歷史、美食文化等,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遊目的地。若將福爾摩沙島視為一個觀光島,縣市政府就是各個主題遊樂園,都應有鮮明的旅遊品牌定位與特色。
首先應先重新定位有關臺灣旅遊的印象,從臺灣的歷史演進至今,四面環海又地處文化交界地帶的地理區位,自然吸納與包容了來自各地不同的文化,在文化性雖不如歷史發展悠久的大陸板塊國家,但豐富的地質環境、多樣的山海形色且包族群融合的文化性,調整以「多漾臺灣」擁有城市鄉村、親山近海、都市老街等元素,多元並蓄的形象,深化國際行銷,提升臺灣在國際旅遊市場上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 當體驗經濟是發展觀光的良方,以在地化創新旅遊體驗活動與模式,塑造臺灣文化觀光島新願景
觀光最重要的引客關鍵,是要看甚麼、玩甚麼,體驗過後還會想再來。因此,應重視創新遊憩體驗模式的開發。主管機關交通部觀光署應該成為引導業者進行創新的引領者,透過放寬相關法規、提供政策支持等方式,鼓勵業者開發具有獨特吸引力的遊憩項目,提升遊客的體驗感受和滿意度。
同時,觀光產業需要不斷注入新鮮血液,才能吸引高階人才、進而推動產業的創新和發展。透過法規或政策引導,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國際視野的人才,為臺灣觀光產業的未來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 當友善旅遊環境是旅人的依歸,解決交通不便、配套不足等問題,導入智慧旅運環境革新
針對交通不便、配套不足等問題,現況多由各車站與地方合作,缺乏整體規劃的格局。應由觀光作為平台的角色,透過交通部觀光署引領與整合相關部會,協助具觀光潛力車站進行相關規劃與宣傳,以臺鐵、高鐵等大眾運輸車站為出發,車站本體需要提供更多元的遊客體驗,搭配的商店、餐飲等,都需要重新設計,以客製化的重新組成,提供旅人對於當地的第一印象。
此外,從車站延伸,配合臺灣好行等接駁巴士服務,完備前往景點的長途交通。再者,應加以整合各交通系統的資訊呈現與購票方式,配合其中亮點的行銷包裝與旅行套票等共同發展,提升旅遊的便利性和流暢度,實現自由行旅客便利預約交通運輸服務,自行決定到目的地的轉乘方式,以實現順暢且舒適之無縫公共運輸服務。其中,也包含對旅遊業者的輔導和管理,提高服務品質和消費者滿意度。同時,推動觀光產業的升級轉型,鼓勵業者提供更多具特色和品質保證的旅遊產品和服務,滿足不同旅客的需求和期待。
⮚ 當產業發展受到箝制無法升級,從法規出發,加強數據蒐整精準行銷,全面提升觀光產業的品質
前述問題皆從最上位的法規進行通盤的檢視與精進,舉例而言,包括推動休假制度改善離尖峰、解緩觀光旅行集中特定時季的問題;禁止觀光業者不當營利行為,提升國民對觀光的理解和支持;又或者針對整個景區應和地方溝通與合作,制定出景區景觀管制條例,特別是國際知名的阿里山與日月潭,全景區範圍與周邊的環境髒亂、各種布條與招牌、違章鐵皮屋等,都應制訂與落實,改善整體景區環境的觀感。
同時,為有效進行各景區或車站沿線地區旅客市場界定,掌握旅客的偏好資訊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現況觀光相關數據資料較為不足,在旅遊人次、運量、營運成本與收入分析等數據均較不清楚,無法制定有效觀光政策。
林佳龍部長在擔任交通部長期間,多次強調觀光產業的「智慧化」和「永續化」發展。他曾提到:「觀光產業必須跟上數位化與智慧化的趨勢,台灣可以透過智慧旅遊與巨量資料分析,提供更好的個人化旅遊體驗。」爰此,應建立消費者行為與互動所蒐集的大數據,進行市場分析與預測,進而產出的企劃案商品的洞察與策略。
其中,首要先盤點了解目前已經擁有的數據、規劃未來可以獲得的數據,以及如何組織、分析和應用這些數據,才能更妥善且有效率地執行行銷活動,透過數據化的分析,加強中央與地方的合作,整合各級政府和各部門的力量和資源,共同促進臺灣觀光產業的發展。
成就文化觀光島,首要掌握全球觀光發展大趨勢
讓我們先來檢視全球觀光趨勢,「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Tourism)」是聯合國下屬的一個專門機構,致力於促進全球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在疫情後,UN-Tourism強調了:健康和安全、可持續性、數位轉型以及創新的重要性,提出促進安全旅遊的指南、支持可持續旅遊的倡議,以及在數位化方面的合作計畫。
「亞太旅行協會(PATA)」雖是亞太地區的一個旅行業協會,但目前參與會員已遍布全球性重要的旅行、旅宿、航空、政府等機構部門,其設立宗旨在於促進地區旅遊業的發展。在疫情前PATA強調了創新、可持續發展、文化旅遊和技術應用的重要性。
在疫情後,PATA強化重新構思旅遊模式必要性的論述,並提出在數位化、永續性和社會責任方面的倡議。「OTA(線上旅遊代理商)」是最能掌握趨勢的觀光業者,在疫情後,OTA們迅速調整了他們的業務模式,將健康和安全相關的資訊納入預訂流程,強調可退訂政策的靈活性,開始推廣更多的虛擬體驗、本地體驗和戶外活動,滿足遊客對安全和多樣化體驗的需求。
綜合上述全球觀光領導機構、業界的思維,重新整理全球在疫情之後,未來10年全球觀光發展的趨勢,將以「科技進步」、「體驗旅遊」、「永續發展」、「多元文化包容性」為主軸,引導出「健康和安全重視程度增加」、「旅遊動機和心理因素改變」、「永續性和社會責任」、「文化旅遊與數位技術融入」及「社交距離和隱私保護」等旅遊新興商機,然這些趨勢與商機可以有效套用於臺灣「文化觀光島」的發展歷程中。
蔡英文前總統在任時曾多次強調台灣觀光業的國際化、數位化與永續發展,並應致力於將台灣推向全球舞臺。她強調台灣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自然景觀,應善用這些資源發展永續觀光。
以「體驗式旅遊(Experiential Tourism)」而言,全球觀光正朝向個人化與深度體驗發展,旅客不再滿足於簡單的觀光拍照,而是希望透過參與、互動來更深入體驗當地文化。例如:文化體驗活動,臺灣可以推廣更多沉浸式的文化體驗,如原住民文化村、傳統手工藝工作坊等,讓遊客有機會參與傳統技藝和慶典,從中體會臺灣的文化多樣性。
透過農村與生態旅遊,旅客可以參與農村生活,親身體驗臺灣的農業文化,並深入了解自然保護與永續農業的發展。對於「永續觀光(Sustainable Tourism)」氣候變遷和環保意識的提升推動了全球對於永續觀光的需求。
臺灣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生態系統,因此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展永續旅遊:
「低碳旅遊」推廣公共交通、共享經濟等方式減少碳排放,並打造永續發展的旅遊產業鏈。這符合全球遊客對於環境保護的期待,也能促進臺灣綠色經濟的發展。「生態旅遊與環保教育」通過保護自然資源,建立以生態為核心的旅遊產品,例如臺灣的國家公園和生態保護區,可以吸引注重永續發展的旅客。
在「多元文化包容性(Cultural Diversity and Inclusivity)」面向上,全球遊客越來越關注旅遊目的地的文化多元性和包容性,臺灣在這方面具備很大的發展潛力,尤其是「LGBTQ友善旅遊」,臺灣在亞洲率先推動同性婚姻合法化,可以成為LGBTQ族群的旅遊首選地。透過舉辦LGBTQ友善活動、推動多元文化觀光產品,可以吸引來自全球的LGBTQ族群,進一步提升臺灣的包容性形象。
「原住民文化的推廣」臺灣擁有豐富的原住民文化資源,可以加強推廣原住民藝術、音樂和生活方式,吸引對多元文化感興趣的國際遊客。當然,對於近期發展迅速的「郵輪觀光」、「會展旅遊」等,透過文化介面的加持,結合臺灣的文化資源設計特色主題地接行程,例如文化探險、健康療養、海島生態等,吸引高端旅客,並與周邊國家如日本、韓國、菲律賓、越南、新加坡等進行合作,發展區域郵輪觀光及會展網絡,吸引企業高層與專業人士來臺參加,從而推動臺灣商務觀光的發展。
在商機的套接上,以「健康和安全」重視程度增加之「安心細節點(景點)」作為「文化觀光島」的標竿,成為消費者選擇目的地的重要吸引因素。臺灣為全球穆斯林旅遊指數分類旅遊目的地第3名、《富比世顧問》(Forbes Advisor)全球60座城市中臺北為第12名安全的城市,亞洲城市中排名第5。
臺灣有能力而且可以提供旅客「友善、安心、安全」的旅遊環境,但我們也應該在很多的細節上更注意,能讓消費者感受到安心與安全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需要在觀光消費服務中注重細節,提供給消費者安心與安全的服務,以滿足他們對品質與安全的需求。
例如,我住在京都的飯店,早餐看起來似乎很空虛,但其實他們並非以量取勝,運用了當地的食材做出屬於他自己在地的京料理,我並不覺得空虛,重點是,當我們仔細去觀察他們在準備這些料理的時候,他們做了哪一些工作讓您覺得安心安全?食品安全,除了材料新鮮度之外,佐料的衛生也是問題,日本餐廳對於佐料的保鮮細節是值得我們參考的。其實這個動作(詳如圖1)會花錢嗎?不花錢啊,只要我們在這些小細節上注意,消費者的感受是會完全不一樣的。[4]

圖1∣於佐料下增加保冷劑降低佐料變質之風險
消費者對於安全和衛生的關注度大幅提高,這將對產業的未來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因此,業者需要及早做出應對措施,例如加強清潔和衛生設施,以及提供更加靈活的退訂政策。從消費者的視角來看待觀光產業的發展,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他們的需求和期待。透過與各利害關係人的溝通和合作,以及提供具有價值的體驗,我們可以實現觀光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總結而言,透過前瞻趨勢之消費視角掌握,我們可以重新定義觀光發展的方向與策略,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打造一個更加豐富和有價值的觀光體驗。這不僅能提升臺灣在國際觀光市場中的競爭力,也能為全球遊客提供獨特且深度的文化體驗,實現經濟、文化、社會的多重價值。
標竿學習: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文化觀光島的先驅與實踐
在探討全球未來「文化觀光島」發展的先驅與實踐時,不同國家已經開始在這一領域展現創新與發展潛力,這些國家在文化觀光的規劃與發展中,展示了未來趨勢與實踐的先驅性,我們以不同尺度的標的,來借鏡他們的成功經驗。
⮚ 以國家場域將文化與觀光完美結合之標竿韓國K-pop
韓國的K-pop文化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逐年上升,已成為韓國文化輸出的核心組成部分。隨著K-pop的國際化,韓國將其與文化觀光相結合,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文化觀光」模式,吸引大量國際遊客來體驗韓國的流行文化。K-pop的成功不僅僅是音樂與舞蹈,還涉及韓國文化的方方面面,從時尚、電影、電視劇到美妝、飲食等,形成了一個多維度的文化產業鏈。
韓國政府與旅遊業者意識到K-pop的強大吸引力,開始將其納入文化觀光發展戰略。如今,K-pop文化觀光成為韓國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吸引數以百萬計的粉絲前來韓國朝聖,其主要型態包括:K-pop演唱會與粉絲見面會、參觀與K-pop相關的地標景點、主題博物館與展覽、體驗偶像影視拍攝地的文化旅遊。
K-pop文化觀光的創新與未來發展,透過數位與虛擬技術的運用,進行虛擬K-pop偶像與線上體驗;跨文化融合與全球文化觀光網路,韓國政府將在更多國家建立「K-pop文化中心」或文化交流平台吸引更廣泛的遊客群體(詳如圖2),提升韓國文化觀光的深度與豐富性。這將使K-pop不僅僅作為一種音樂和偶像文化,還成為推動國際文化交流和旅遊發展的重要力量。

圖2∣位於首爾市區的「HiKR」提供KPOP相關展示及體驗活動
⮚ 旅遊目的地型之日本直島(Naoshima)
融合當代藝術與傳統文化的觀光島,直島位於日本瀨戶內海,過去是一個人口不多的小島,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直島成為全球知名的文化觀光勝地,主要以當代藝術與自然風光的完美融合而聞名。這個項目始於1980年代,主要由日本建設公司Benesse集團領導,旨在透過藝術復興當地經濟與文化。
直島以「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和島上的多個藝術設施聞名,如草間彌生的「南瓜雕塑」、安藤忠雄設計的地中美術館等。這些設施和藝術品不是簡單的裝飾,而是與島上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緊密結合,呈現出一種沉浸式的文化體驗。
直島的發展提供我們思考,如何將現代藝術與當地自然和傳統文化相結合,為觀光帶來新的生命力,並透過不同的通路例如至東京的著名美術館進行展示、衍生商品販售等,將藝術、文化、觀光前進至不同場域增加曝光度(詳如圖3)。未來,直島模式的擴充和應用可以進一步探索如何以文化為核心驅動可持續發展,這種模式已經開始向其他日本島嶼推廣。

圖3∣位於東京六本木之丘的「森美術館 MORI ART MUSEUM」特展及販售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衍生商品
⮚ 區域型舊有建物活化之活の博物館
日本京都西陣地區網紅咖啡廳「Caféさらさ」是一個成功的案例。以前是錢湯的老屋被改造成了一個咖啡廳,保留了原有的建築結構和歷史元素,讓遊客在品嚐咖啡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當地的歷史氛圍。透過體驗經濟的理念,這裡不僅是觀光景點,更是一個充滿在地文化特色的生活博物館。在這裡,遊客可以感受到地方特有的生活方式,品味當地的美食,了解當地的歷史與文化。[5]

圖4|日本京都西陣地區網紅咖啡廳「Caféさらさ」

圖5|90年前的澡堂25年前轉身成為咖啡廳

圖6|咖啡廳內部仍保有原來錢湯(澡堂)的風情

圖7|傳統文化保存與現代科技導入
⮚ 社區參與型之我の博物館
「我的博物館」是一個共同建造的概念,旨在讓所有人共同參與和建立博物館的內容和展示。在日本舞鶴的「引揚紀念館」裡,展出的不僅僅是政府設置的展覽,而是由當地居民和日本民眾一起參與布置和建造的。
這座博物館通過一套制度,允許民眾提供相關的史料、歷史文物和口述歷史,並參與展館的設計和布置。這種共同參與的方式,使博物館不僅僅成為一個供給者(政府)的展示場所,更成為了社區和民眾共同的文化記憶和身份認同的象徵。
這種概念可以應用在臺灣歷史紀念地區的觀光發展上,透過跨域共榮的合作,我們可以讓紀念地不僅僅是一個觀光景點,更成為臺灣人和國際遊客共同的文化資產,可以讓大家的記憶在史料搜集中產生共鳴,共同建立品牌形象和文化價值。在跨域合作的過程中,這種共同建立的精神將變得非常重要,同時也能豐富和活化觀光體驗,讓遊客更加有意義地參與其中。[6]

圖8|日本舞鶴的「引揚紀念館」

圖9|「引揚紀念館」館藏收集步驟之三(共有九步驟)
⮚ 在地文化資源與創意創新之觀光產業與永續發展
「資源與在地創意」意味著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和文化特色,日本舞鶴交通旅遊一日劵是利用廢材轉化為實用的旅遊憑據。這種創意資源再利用的做法不僅有助於減少浪費,還能突顯當地文化特色。
再者,其設計以當地特產「魚板」的意象為靈感,同時融入傳統「手形」文化元素,突顯了當地獨特的文化特色。這種結合在地文化的做法使得產品更具地方性和認同感(在地文化結合);透過入園戳章,增加了遊客的互動性和參與感(獨特體驗和價值)。[7]

圖10|舞鶴地區的公車一日劵
上述案例不僅展現了不同尺度文化觀光島發展的典範,也提供臺灣未來建構文化觀光島可供參考的發展路徑與策略。
文化觀光引領前行,發揮國際影響力
文化觀光產業在全球不同區域對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的影響重要性日益提升,特別是在現代化進程中旅遊文化消費模式的轉變,臺灣觀光以文化觀光島作為吸引國際遊客、促進地方經濟的角色實為正解。
賴清德總統強調臺灣是全球民主共同體的重要一員,他希望臺灣不僅在經濟領域,還能在文化與價值觀上發揮影響力。未來的觀光發展應突出臺灣的民主與自由價值,並結合文化推廣,通過文化活動和旅遊產品,將臺灣的多元文化展示給全球遊客,讓國際社會更了解並認同臺灣的獨特性。
爰此,在建構文化觀光島並與國際社會接軌的同時,我們也必須考量且思考相關課題,例如:隨著全球化浪潮和旅遊業的發展,消費者對於文化體驗的需求不斷增長,未來的文化觀光島將如何適應這些變遷,並提供更具深度和個性化的文化體驗?主管機關應將全球化與本地化之間的平衡、消費者偏好的轉變等列入政策重點。
文化科技與沉浸式體驗的融合是未來文化觀光島運用先進的科技、智慧旅遊的發展指標方向,以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和人工智慧(AI)來創造更加引人入勝的沉浸式文化體驗,回饋旅客消費者在疫情過後對旅遊知識吸收渴望的需求。
再者,隨著全球對於SDGs、ESG等永續議題的關注增加,未來的文化觀光島必須與國際接軌且在提供文化體驗的同時,應確保文化與環境生態的永續性,如何在觀光發展中平衡文化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並引入「綠色旅遊」和「慢旅遊」的概念。
綜上所述,除了對以文化思維為在地化觀光發展定錨之外,我們是要透過文化觀光的吸引力,感染來臺國際旅人,將臺灣強調文化多元性與包容性,推廣多樣的歷史文化資產和藝術,以吸引文化旅遊,提升國際形象和國民認同感等努力,傳達至國際市場。
臺灣在發展「文化觀光島」的願景中,若要升級國際社會影響力並增加美國、日本、韓國等民主國家對臺灣的好感度,可以採取以下幾個大方向:
⮚ 強化文化軟實力,增加國際連結性
臺灣具有多元文化的特質,融合了原住民、閩南、客家、中華以及日治時期的影響,未來可以透過文化交流活動、藝術節、電影節、音樂節等,展示臺灣文化的深度與多樣性,讓國際社會更多地了解臺灣的獨特性。例如:臺灣假如是南島語族的發源地,南島語系國家聯盟、文化考古、學術研討等國際連結作為,可帶動探索性旅遊、會議展覽(MICE)產業的發展。
「臺灣文化輸出」推廣臺灣電影、音樂、藝術等文創作品至美、日、韓等市場,透過這些文化產品拉近與這些國家的人民情感距離。「文化展覽與交流」,舉辦以臺灣傳統與現代文化為主題的國際展覽,並積極參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強化文化連結。
⮚ 深化觀光產業與文化結合
以文化觀光為主軸,發展特色旅遊吸引國際遊客,臺灣可以利用在地文化與自然景觀優勢,創建具吸引力的旅遊品牌,強化國際市場的認知。例如:「主題文化觀光路線」,打造如「原住民文化村」、「茶文化之旅」、「歷史古蹟之旅」等特定文化觀光路線,針對美、日、韓等國家的遊客興趣設計。
舉辦「國際文化節慶」針對國際觀光客的文化節慶活動,如北回歸線之巔[8]、臺灣燈會、客家桐花祭、臺北時裝週等,並加強這些活動的國際宣傳,吸引更多國際遊客。
⮚ 建立國際夥伴關係
臺灣可以透過文化、運動外交與友好國家建立更多文化合作機制,增強與民主盟國的連結,這不僅可以透過文化、運動的軟實力來強化外交關係,還可以加強與這些國家在文化、運動領域的共識和合作。例如:「與美日韓進行文化合作協定」,定期進行文化項目的互動與合作,如共同製作影視內容、開展文物展覽、交換藝文人才等,深化兩國人民之間的文化理解與共鳴。
「跨國藝文創作合作」,鼓勵與這些國家的導演、作家、藝術家進行合作,創作影響深遠的作品,讓更多國際觀眾透過文化創作認識並接納臺灣。2024年台灣在世界棒球12強邀請賽、U12棒球賽中獲得冠軍,不僅是球技服人,球場上之品德、禮貌更贏得全球讚賞,如何藉由這波棒球熱潮,可與日本、美國或是中美洲友邦進行更深入之互動與交流,並爭取更多國際運動賽事來台舉辦,將「文化觀光島」擴展為「文化運動觀光島」。
⮚ 數位化與科技文化推廣
隨著數位媒體與社交平台的普及,臺灣應更加積極利用科技手段進行文化觀光推廣。透過網路、虛擬實境等科技,將臺灣的文化帶到世界各地,吸引年輕世代的關注。
運用「虛擬觀光與文化體驗」,透過虛擬實境(VR)與擴增實境(AR)技術,讓國際遊客在家中也能體驗臺灣的自然景觀與文化魅力,並結合線上活動與體驗,激發遊客的實地旅遊意願。
「社交媒體與影響力行銷」結合YouTube、Instagram等全球性的社交媒體平台,利用知名網紅、KOC、KOL或文化觀光大使進行臺灣文化觀光推廣,並透過個人化的故事和經驗,增強外國年輕族群對臺灣的認同感。
⮚ 推動永續文化旅遊
全球越來越重視環保、綠色與永續發展,臺灣可以在文化觀光島的發展中注入永續理念,吸引國際旅客。這可以透過「綠色旅遊政策」發展環保友好的文化旅遊景點,並藉由環保政策及文化教育來宣揚永續發展理念,吸引那些重視環保的國際遊客。
「支持當地文化與社群」在觀光發展的同時,保護當地的文化資產及支持原住民社區,讓旅客感受到與當地文化和自然的深度連結,並促進文化觀光的永續性。
⮚ 加強國際媒體曝光
臺灣可以透過增加在國際媒體上的曝光,來提高在國際上的認知度與好感度。例如:「國際媒體合作」與美、日、韓等國家的主流媒體合作,進行文化觀光節目或紀錄片的聯合製作,或邀請國際媒體記者來臺參訪,深度報導臺灣的文化與生活方式。
「國際文化獎項參與」積極參與國際文化與藝術相關的獎項競爭,如電影節、藝術展等,透過這些平台展示臺灣文化實力,進一步提升國際影響力。
未來臺灣若要推動「文化觀光島」並提升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需要結和各類型軟實力、文化觀光、國際合作以及數位科技等多重策略,進一步強化與美日韓等國的文化交流與認同。同時,將文化觀光推廣與國際趨勢(如永續發展)結合,將有助於在國際間打造臺灣的獨特形象,並增加對臺灣的好感度與支持。
文化觀光島與智慧觀光的相遇相知:未來全球科技與觀光結合的典範的可能性
隨著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智慧觀光、數位轉型」成為不可忽視的趨勢,在這個動盪的市場環境中,也將「智慧觀光、數位轉型」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實踐數位轉型並非易事,它需要深度投入與全新思維方得達成。
臺灣在科技方面具有領先地位,賴清德總統提出要將臺灣打造成「智慧島嶼」,尤其是在半導體與AI技術方面的優勢應運用於觀光發展。賴總統提到將加速推動臺灣的數位化轉型,並透過智慧化旅遊服務,如人工智慧導覽系統、巨量資料分析和區塊鏈技術,提升觀光產業的競爭力,讓臺灣成為全球科技與觀光結合的典範。因此,當我們在建構文化觀光島的同時,亦將探討智慧觀光數位轉型的駕馭術,以期為觀光業者提供實用的指導。
在「數位文化的呈現與應用」上,數位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應用已經展開,未來文化觀光島將如何利用數位媒體來展示地方文化、歷史及藝術,提升遊客的文化觀光體驗?數位博物館、虛擬文化遺產及文化記憶的數位保存是未來的方向。
「智慧旅遊與大數據管理」對於未來的文化觀光島將如何利用大數據、網際網路及人工智慧來提升旅遊管理效率?智慧旅遊系統的應用將有助於更精準地理解遊客需求、優化遊覽路線、提供個性化服務,並推動臺灣的智慧城市建設。
「地方文化的全球化與在地化平衡」是必須被思考的,文化觀光島在向全球遊客展示文化的同時,如何維持其在地文化特色?透過全球化趨勢下文化的「在地化」策略,以及如何平衡商業化和文化原真性的衝突,在當今快速變化的觀光產業中,掌握智慧觀光數位轉型的技巧尤為重要,觀光業將不僅僅只是一個景點,更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創新的大領域。
「AI-人工智慧」在臺灣觀光發展運用上,應該是一項不可逆的過程。在疫情期間,觀光產業受創,交通部觀光署透過「以訓代賑」的策略,協助觀光產業復甦、升級,其中,特別將「數位轉型」視為提升觀光產業競爭力的一項重要指標,依循「數位轉型」的三步驟:「數位化」、「數位優化」、「數位轉型」逐項推動。[9]
回顧全世界遭逢疫情的同時,各國勠力推動「零接觸經濟」、「科技化發展」等,部分是為了要阻止疫情蔓延所造成人才荒及人力短缺的相關課題。在後疫情時代,當生活已經一切如常之時,作為服務業的龍頭的觀光產業,流失人力不再回歸產業所用,直接面臨人才短缺之衝擊,產業間大家會一直希望運用「智慧科技」來解決人力不足的窘境,這是一個良方,但非唯一的解方。如何善加利用「數位優化」與「人工智慧」來提升臺灣觀光產業的競爭力?仍應思考下列數項推動重點:
⮚ 觀光產業發展的論述與感知再確認
科技化與人工智慧可望用來節省觀光產業的人力資源,但並非僅作為節省成本支出之用途,而是希望將這些節省下來的人力,轉移到更需要「溫度」(消費者接觸、體驗)的地方(工項),畢竟服務業是人與人互動的產業,「溫度」才是品質提升的重要元素,而非請消費者面對「沒血沒肉」的機器人(人工智慧)。
⮚ 旅遊體驗智能化升級
未來的觀光產業將不會是傳統大堆頭的旅行行為,小團體、個人化、客製化旅遊興起,強調「知識提供」與「客製服務」,每個個體將會有自己的興趣與想法,如何透過「個性化推薦」,以AI根據旅客的興趣和行為來分析,提供個性化的景點、餐廳、活動,再利用「智能行程規劃」提供給旅客自動行程的最佳路線,以優化時間及資源利用。
⮚ 受語言限制的導覽解說
一項旅遊產品是否能夠動人,能夠持續發展除了景點的差異化與獨特性之外更重要的是故事行銷(Story Telling),如何將故事傳達給消費者?這時候導覽解說即是重點。一位優秀的導遊(解說員)不必然具有優良外語(或多國不同語種)的能力,之前臺灣欠缺相關新興市場語言(韓、泰、越、印、俄語等)的導遊,我曾經就提過這是個「假議題」,目前透過即時翻譯、A I驅動翻譯應用,可以協助導遊及旅客雙方克服語文障礙,提升溝通效率、增強旅遊體驗。[10]
⮚ 不需眼見為憑之虛擬導覽
在強調永續觀光發展的過程中,不是每個地方(旅遊目的地)都需要將遊客帶到該處,有些情境可以透過AR(擴增實境)或VR(虛擬實境)的技術,讓遊客在實際前去參觀前先虛擬體驗、了解該旅遊目的地,其過程,亦可導入環境教育及行前注意事項解說,減少遊客對當地資源的破壞以及「過度觀光 Over Tourism」問題,這也是永續旅遊的表現。
⮚ 24小時隨時都可以得到答案之智能客服服務
消費者有時候是無法等待的(不是奧客,就是無法等),尤其在旅行過程中,希望能夠得到「即時」的回應,藉由「聊天機器人」客服系統可以24小時全時即時回應,也可以透過「自動化預約」簡化預定流程,讓遊客能夠輕鬆安排旅行過程中的食、宿、遊、購、行等各個旅遊元件。
⮚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之數據分析與預測
旅遊目的地或觀光產業經營管理未來將朝向「精準化行銷」投入宣傳推廣資源,面對全球多變的市場,「數據分析」就變得更為重要。透過大數據及A I分析能夠了解市場的趨勢,協助目的地或觀光業者制定更精準的行銷策略,尤其是針對需求預測部分,能夠精準預測其需求,提升資源配置效益,這也是節能減碳、永續觀光推動之一環。
在臺灣觀光產業導入「人工智慧」的發展上,旅宿業已經有一定的成效,例如:自助入住與退房系統、智慧客服(機器人)引進、智能客服等,我們尚可借鏡國際間的成功案例再予提升:
⮚ 智能化客房服務,供需雙方連結之強化
國際間諸多飯店管顧機構在其經營管理房間內引入了智能助手(櫃台客服),消費者可以通過語音指令控制燈光、溫度、電視和音樂,甚至可以訂購客房服務及周邊伴手禮等,這種智能化服務大大提升了消費者的住宿體驗,並減少了人力需求,更重要的是透過後台大數據分析,可以更精確理解消費者入住的動態需求(亦可能發現旅宿業服務不到位之所在),滿足供(旅宿業)需(消費者)雙方的知識需要。
⮚ 動態定價,貼近市場
旅宿客房售價本是市場機制,我個人是反對政府運用治理權利來干預市場,「市場之事,由市場自行解決」也就是由「消費者機制」去制約「貴、CP值不高,消費者觀感」等問題,政府應盡的職責應為「打擊取締非法旅宿、調解市場消費糾紛」,爰此,旅宿業更應透過人工智慧來掌握市場。InterContinental Hotels Group (IHG) 利用AI技術進行動態售價,根據市場需求、自身歷史數據和競爭對手價格,自動調整房價,這種方式幫助IHG最大化收益,同時確保價格競爭力。
⮚ 掌握消費者的尚方寶劍從數據分析開始
多數國際級飯店使用AI分析消費者數據,進行精準化行銷。他們能夠根據消費者的行為和偏好推送個性化的優惠和活動資訊,這樣不僅提升了行銷效果,還增加了消費者的回訪率和忠誠度。利用AI開源節流之物流與供應鍊精準化,晶華酒店導入廚餘AI系統,辨識自助餐廳每天的廚餘量及種類,作為出餐之依據。
節約成本、避免浪費、控制成本、漸少無謂支出等乃是旅宿業經營管理及利潤極大化之不二法門,透過AI系統管控並進行「需求預測」預測物料需求,優化庫存管理,避免浪費和短缺,再以「自動化配送」技術優化配送路線和時間,提高物流效率。
誠如前述,臺灣觀光產業導入智能科技已是不歸路,當然,有利基,也會有需要思考的問題。例如:在「數據隱私」上,如何確保消費者數據的安全和隱私並能遵守相關法規。
在「技術成本」上,人工智慧的投入初期投資可能較高,應逐步導入,優先選擇ROI最高的項目推動。因導入AI技術的過程需要系統化的規劃和實施,建議業者從小規模試點開始,逐步擴展應用範圍,並持續優化和調整。
最後是在「員工培訓」上,應提供相關培訓課程,「共識」是知識(科技)導入成敗的關鍵,尤其是資深員工的抗拒感如何克服,共同提升員工的技術能力和適應性。
人工智慧技術絕對能夠幫助臺灣觀光產業業者提升運營效率、增強客戶體驗並落實業務成長,重要關鍵在於選擇適合自身需求的AI應用,並持續進行數據分析和優化,透過合理導入AI技術,相信臺灣觀光產業將可在全球觀光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占據領先地位。
未來文化觀光島的挑戰與機遇
從消費者視角來看,他們對觀光旅遊是為了尋求一種「全面性的體驗」。
舉例來說,在選擇住宿地點時,消費者要的不僅僅是一張床而已,他們的需求包括整體氛圍和體驗價值。因此,業者應該將重點放在「價值供給」而非「價格內容的滿足」。
所謂的「CP值」和「VP值」,即「內容價格」和「價值價格」的關係,業者應該從行銷策略的角度出發,主動尋找消費者的需求,並提供具有價值的體驗。傳統上,我們經常著重於CP值(Content Price),即物超所值的概念。
然而,隨著消費者心態的轉變,我們更應關注VP值(Value Price),即真正的價值所在。要實現這種轉變,觀光產業需要從文化+行銷的角度出發,不僅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還要深入挖掘他們的內在價值觀。爰此,臺灣在發展「文化觀光島」的過程中,必定面臨多重挑戰與機遇。
這些挑戰涉及文化觀光與環境、社會、經濟之間的平衡問題,運用ESG(環境、社會、治理)框架,可以更好地分析這些挑戰並提供解決方案。以下將從「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平衡」、「社會文化融合的挑戰」、以及「文化資產保存與商業化之間的張力」三個面向進行論述。
E: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平衡
「文化觀光島」的發展勢必伴隨著基礎設施的擴建、旅遊人數的增加,這可能對臺灣的環境造成負擔。過度開發和過量的旅遊活動,會對自然資源、生態系統及社區環境構成威脅,特別是生態敏感區,如國家公園、海岸線及高山等地區,如果沒有妥善管理,可能會因為人類活動而受到破壞。
文化觀光島如何在保持生態環境的同時實現經濟收益?如何確保文化觀光的永續性,並防止過度開發對自然與文化資源的破壞。或許,思考應用ESG框架中的「環境」面向,臺灣可以採取永續旅遊發展策略,通過平衡經濟利益與環境保護來推動旅遊業的發展。
具體策略包括:
「發展低碳旅遊」推動公共交通、共享交通工具等,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鼓勵遊客參與低碳或生態友好的旅遊活動,並推廣綠色旅遊認證。
「永續資源管理」針對文化景點和自然景區,進行有效的資源管理,確保人流限制和環境承載力得到科學評估,避免過度旅遊對生態系統的損害。
「落實環境教育」透過將生態保護理念融入旅遊宣傳與導覽中,向遊客傳達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
S:社會文化融合的挑戰
臺灣是一個文化多元的社會,擁有豐富的原住民文化、閩南文化與外來文化,如何在推動觀光的同時,確保這些不同文化群體的融合與尊重,並防止文化同質化或過度商業化,是一大挑戰。
當地居民可能因為觀光業的興起,面臨生活習慣、文化信仰及傳統價值觀的變遷壓力。所以,在文化觀光發展過程中,如何促進文化多樣性的尊重和交流,並避免文化同化或單一化?學界協助探討研究文化觀光的社會影響性,以及當地社區和外來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與融合,並提出解方。
運用ESG框架中的「社會」面向,文化觀光島可以透過以下方式促進社會文化融合:「倡議文化包容與尊重」發展多元文化導向的旅遊產品,尊重各族群文化的特殊性,並確保在觀光發展中,當地社區文化得到充分尊重與表達。例如,推動原住民文化旅遊時,要尊重當地社區的意願,並讓他們參與旅遊產品設計,保護文化遺產及傳統祭典活動不被過度商業化。
「重視社區參與」推動「社區型旅遊」,讓當地居民能夠從觀光業中獲益,並透過參與決策、分享收益的方式,讓社區成為觀光發展的受益者,而非旁觀者或受害者,這將有助於降低文化衝突,促進社會凝聚力。
G (overtourism):文化資產保存與商業化之間的張力
臺灣擁有豐富的文化資產,如傳統建築、宗教廟宇、節慶活動等,在發展文化觀光的過程中,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商業化開發之間往往存在張力,過度商業化可能使得文化失去其原有的精神與價值,淪為吸引遊客的商業商品,這樣的情況容易導致文化的淺薄化和失真。
爰此,未來文化觀光島應如何在文化保護與商業化開發之間找到平衡?運用ESG框架中的「治理」面向,臺灣可以透過良好的文化資產管理和政策引導,來平衡文化保存與商業化之間的張力。
「落實文化保護政策」政府可制定政策,規範文化資產的使用與開發,確保在商業化過程中不影響文化的核心價值。例如,可以對特定文化資產進行保護性修復,而非過度改造,保留其歷史風貌,確保文化精神的延續。
「文化與商業的協同發展」可以發展具有文化內涵的創新商業模式,將文化資產融入現代商業活動中,並透過創意產業的方式,實現文化的創新傳承。例如,設計具文化特色的文創產品,或發展文化主題郵輪、文化體驗旅遊,讓文化成為具有商業價值的同時,也保護其深層精神內涵。
除了上述三面向之外,文化觀光島的發展,未來勢必面臨體驗經濟、跨域整合等一些挑戰和困難。首先,需要克服產業間的利益衝突和合作困難,實現各方共贏;其次,需要在保護當地文化和環境的前提下,實現觀光業的發展,這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最後,需要將永續發展理念融入到體驗經濟的整合過程中,實現綠色旅遊的目標,這對於保護環境和社區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臺灣觀光政策執行者可以透過深刻理解體驗經濟概念、跨域整合的實踐、生活博物館的打造、跨域聯名活動的推動以及永續旅遊理念的融入,將臺灣打造成為吸引遊客的文化獨特旅遊目的地,並為觀光產業的發展帶來新思路與新模式。
現實環境中,臺灣觀光政策執行者時常陷入「供給者視角」的思維定式,忽略了消費者的真正需求,然而,若能從消費者的視角出發,洞悉他們的期望與渴望,將成為塑造未來文化觀光島升級的關鍵。
當我們推動觀光發展的過程時,首要的是必須能辨識利害關係人,這包括了業者、遊客、政府以及在地居民,這些利害關係人在整個觀光發展圈系統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傳統上,旅遊目的地或觀光產業經營者常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專注於如何提供「自己認為」最佳、最多、最好的服務與資源。然而,若能換位思考,站在遊客需求端,透過消費者的視角,則可能更有效地洞悉消費者真正的需求與期待,並且維繫利害關係人之間的交互作用。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必須重視消費者的回應與期待,以滿足他們的需求與體驗。
再者,當觀光業開展至一個地區時,我們不得不考慮當地居民的利益與感受,如果當地居民對於觀光客的到來感到不悅,這將直接影響該地區成為一處優質觀光目的地的可能性。因此,互利共榮的理念需要透過與各利害關係人間的溝通與合作來實現。
從學界、媒體、民意機關及相關組織,各方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學界可扮演「轉譯者」的角色,將公部門、商業部門和消費者之間的想法進行溝通和協調,彌合彼此之間的差距,透過這種跨領域的合作,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消費者的需求,制定更加貼近市場的策略。
媒體則有助於監督市場,以及提供相關資訊給予大眾。民意機關和NGO則可以代表公眾利益發聲,戮力推動相關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此外,區內與區外的整合必不可少,只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實現觀光產業的互利、共榮、共享、共好的共生關係並朝健康永續發展。

圖11∣觀光發展圈利害關係人圖
結語:未來臺灣文化觀光島的前瞻與願景
文化觀光島可能對全球文化、經濟和生態產生的深遠影響,臺灣在文化觀光島的建構上,應不僅僅只是一個旅遊目的地的行銷宣傳,更應是一項文化、創新與永續發展的交匯點,將為臺灣社會提供新的文化傳播與國際交流模式。
臺灣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歷史文化、多元族群和現代創意產業,在全球文化觀光日益重視文化多樣性與創新體驗的趨勢下,具備成為「文化觀光島」的潛力。
根據前述文化觀光的分析,臺灣可以發展出一個具前瞻性及未來性的「文化觀光島」模式,將臺灣的獨特文化資產轉化為國際文化交流與觀光的核心驅動力。運用臺灣強大科技力,以「文化資產數位化與虛擬觀光體驗」讓世界各地的文化愛好者能夠隨時隨地「遊覽」臺灣。
強化「跨文化融合與國際品牌打造」將臺灣音樂、電影、流行文化、美食、美學與設計等產業推向國際,形成具國際影響力的「臺灣文化品牌」及「文化創意的國際交流平台」。
落實「永續發展與生態文化旅遊」透過推動綠色觀光、永續農業和原住民文化旅遊,吸引全球對環境保護有興趣的遊客,並且在觀光發展的同時保護生態資源與文化多樣性。
打造「智慧景區與智慧觀光體驗」提供遊客更個性化、便利的旅遊體驗,讓遊客能夠通過手機即時獲取個性化的文化資訊、路線規劃和語音導覽,並通過科技深度參與臺灣的文化活動。
最後,以「本土文化的全球化策略」將臺灣的文化資產以本土化與全球化相結合的方式推廣。例如,將臺灣的茶文化、美食文化與手工藝推向國際市場,並與其他國家建立文化合作與交流,進一步強化臺灣在國際文化舞臺上的角色。
展望未來的挑戰與機遇,臺灣已具備成為「文化觀光島」的潛力,未來的發展應聚焦於科技創新、跨文化融合、永續發展與智慧觀光的結合;透過數位技術強化文化傳播,將本土文化推向國際;結合自然與文化資源進行永續發展,並透過具體案例與理論分析相結合,勾勒出未來文化觀光島的整體藍圖。
最終,臺灣可以建立起具全球競爭力的文化觀光品牌,亦將可以成為一個既保有深厚文化底蘊,又充滿創新活力的國際文化旅遊中心。
【參考資料】
1. UN-Tourism (2025). "Tourism for Inclusive Growth and Resilience."
2. PATA (2025). "Asia-Pacific Tourism Forecasts 2025-2027."
3. VISA (2025). Global Travel Intentions Study.
4. Booking.com (2025). Sustainable Travel Report.
5. 交通部觀光署(2025)。「臺灣觀光發展年報」
6. Green Destinations (2024). Sustainable Destination Certification.
7. JNTO (2024). Japan Green Tourism Guidelines.
[1] 摘錄自中華民國總統府「20240520第十六任總統暨副總統就職 就職演說」。
[2] 摘錄自劉喜臨(2022)「疫情倖存的戰術揭密」,發表于「2021第七屆臺灣觀光發展論壇【與疫共舞】」。
[3] 摘錄自劉喜臨(2021)「八大止痛行動策略:形塑觀光產業成為護國神山」,發表于「觀光論壇」-119期:觀光重建與護國神山。
[4] 摘錄自劉喜臨(2024)「Chapter 11:永遠加1的追尋之路—野柳學觀光政策創新普拉斯+(Pius)的四大前瞻思維」之部分內容,文章收錄於專書「野柳學:走向未來的臺灣——21世紀環境觀與永續實踐」。
[5] 摘錄自劉喜臨(2024)「Chapter 11:永遠加1的追尋之路—野柳學觀光政策創新普拉斯+(Pius)的四大前瞻思維」之部分內容,文章收錄於專書「野柳學:走向未來的臺灣——21世紀環境觀與永續實踐」。
[6] 摘錄自劉喜臨(2024)「Chapter 11:永遠加1的追尋之路—野柳學觀光政策創新普拉斯+(Pius)的四大前瞻思維」之部分內容,文章收錄於專書「野柳學:走向未來的臺灣——21世紀環境觀與永續實踐」。
[7] 摘錄自劉喜臨(2024)「Chapter 11:永遠加1的追尋之路—野柳學觀光政策創新普拉斯+(Pius)的四大前瞻思維」之部分內容,文章收錄於專書「野柳學:走向未來的臺灣——21世紀環境觀與永續實踐」。
[8] 內政部國家公園屬於2024年以「臺灣‧北回歸線之巔/福爾摩沙永續軸帶推動建構」為名,期待期望能以「北回歸線通過臺灣橫向軸帶」為示範區域,建構「保育利用」、「多元文化」、「全民教育」、「永續旅遊」及「健康療癒」等永續目標,並透過環境、社會及企業治理(ESG),引進企業資源,推廣產學認養及多元社會參與模式,逐步落實推動 Taiwan 永續行動。
[9] 摘錄自劉喜臨(2024)「台灣觀光產業導入人工智慧之愛恨情愁與攜手共創」,發表于「觀光論壇」-133期:臺灣觀光與人工智慧。
[10] 摘錄自劉喜臨(2024)「台灣觀光產業導入人工智慧之愛恨情愁與攜手共創」,發表于「觀光論壇」-133期:臺灣觀光與人工智慧。
© 2025 台灣智庫 Taiwan Thinktank.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所有內容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智慧財產權相關法律保護,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改作或以任何形式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