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7 國際引才與與招生引資計劃 ─ 迎向台灣科技島|臺灣邁向中型強國之策略 打造成為科技文化觀光島】
- 台灣智庫
- Sep 18
- 21 min read
Updated: Sep 26
呂曜志、李連權、邱才維

國際引才與育才
✔ 人才政策的基礎假設需要被重新思考
就台灣邁向中型強國的整體戰略思考出發點,人才戰略的基本思維需要整個打破過去【民族國家】與【屬地主義】的思維。所謂的【民族國家】是指台灣從19世紀以來多次移民,融和福佬,客屬,原住民,以及二戰後的原中國移民所形成的【台灣人意識】,而【屬地主義】是指這些人才必須【在台灣創造】可以提升台灣綜合國力與社會多元活力的價值,這兩個核心必須被重新思考與定義,才能夠論述後續的策略。
首先我們必須對未來【誰是台灣人?】有所想像。從美洲與歐洲發展的歷史,民主國家的社會結構從重視宗教,血緣與親族為公約數,已經過渡到以認同民主法制,並以包容性的共同社會價值為公倍數,足以作為亞洲國家做借鏡。特別是原先單一民族國家或單一核心主體民族國家的家庭結構日趨高齡少子化下,從民族自決,自身利益與國家利益考量,包容新興民族融入既有社會的共識與舉措,並非毫無成功機會。
✔ 從民族主義邁向社會共同價值,其戰略考量與原則
以亞洲的日本為例,做為全球中型強國的領導者,日本正面臨嚴峻的高齡少子化,而日本近二十年來的人才國際化戰略,雖然沒有明顯宣示邁向多種族國家,但仍以尊重日本既有社會秩序為最大公約數的基礎下,逐步包容多國移工與移民以補充日本社會與經濟所需的不同性質勞動力,並推出研修生等不同的人才引進政策。
當然,人才戰略後面的戰術層次,必須考量到的核心命題是,如何權衡不同種族間文化融和過程中的可能摩擦與衝突成本,以及評估移工移民進入該國後所提升的綜合效益? 並且從不同的社會實證與衡量方法中,評估引才對象國家的相關優先順序?
在這個權衡過程中,我們必須要留意的一點是,我們對摩擦衝突成本的評估以及對綜合效益的考量,背後的核心基礎,是否符合民主與先進的人權價值? 具體而言,這些先進的人權價值,是否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例如消除社會不平等與歧視等原則?
從這個角度切入,我們馬上可以發現,在基本權利上針對移工移民所產生的歧視與不公平做法,皆違反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亦不符合一個中型強國應該具備的先進人權價值。因此我們必須堅持主張,台灣不能夠以任何法律,命令,預算等形式的作為,針對移工移民,採取任何歧視或不公平立場。這是為什麼移工薪資不能與最低工資法脫鉤之故。台灣邁向中型強國,不能建築在帝國主義與歧視與奴役任何國家或種族人民的基礎上。
✔ 人才的屬地主義可以被重新思考,但兼顧底線
屬地主義在過去考慮人才戰略有一定重要性,是因為產業結構與經濟價值創造仍以實體製造業與服務業為主,但當經濟成長動力引擎與生活中的基本服務已經可以由數位經濟帶動與跨境服務來滿足,人才戰略就並非完全需要將人才實際引進到一國的實體境內,而可以透過數位科技來擴大人才戰略上的虛擬領土。
在Covid-19的疫情期間,以美國此超級強國與歐美中型強國為主的國家,已經對居家工作與跨境工作進行了一次龐大且長期的社會實驗。證明了許多中型強國所需要的人才與經濟創造活動,可以透過國際人才在不同時區與地區上進行貢獻。然而屬地主義的打破,亦須伴隨著相關法規的國際化調適與彈性化,也就是從法系精神與邏輯而言,更多的需要以習慣法的精神與契約來彈性來為之。讓國際企業與國際人才之間可以更彈性,而且非歧視性的訂定雙方權利義務,工時與工作條件等內容。同時政府間在監管相關勞動與國際人才移動之間的法規調適,也要建立一個更加以企業為主的政策協作平台,讓政府在相關監管技術與政策上,能夠更快因應企業商業模式與數位技術發展上的趨勢。
然而在數位版圖的擴大與國際人才跨境服務的發展下,並非意味著國家主權所衍伸國家利益與管轄權的大幅放棄。以徵稅權為例,在國際人才跨國服務的趨勢下,意味著法人稅與個人稅需要朝向【稅基透明化,稅率扁平化】的方向發展,並且將課稅技術的主體更多的放在被監管程度較高的企業身上,讓企業協助政府來針對人才引進與管理上,分擔更大的責任。
但這並不意味加重企業的負擔,在數位轉型的基礎下,未來企業的國際營運,原本就會針對人力資源的國際化管理,朝向更透明化的方向發展,也更符合聯合國SDGs與ESG的法遵方向邁進。
然而在涉及到國家安全與經濟安全領域的相關人才議題,諸如出入境管理,人員的個資保護,敏感技術保護等事項,政府應以專法的方式加以監管與規範,透過小院高牆的思維來保障國家主權與利益,方能因應未來台灣發展的需要。
✔ 配合矩陣創新與產業結構優化來思考人才引進
人才是因事而需的,基於補充與融合性質,因此較適合放在國家發展與產業結構優化的架構下,來看戰術層次的引進問題。
就戰術的層次,我們可以先界定人才需求的性質與範圍。透過公私部門合作的定期量化盤點與質化檢討,並且從上述針對摩擦衝突成本的評估以及對綜合效益的考量,我們可以仔細盤點各行業人才需求的必要性與公益性。
從該點切入,本文具體建議幾項政策機制:
一、在既有的跨部會人才機制中,建立定期的需求調查機制
二、在跨部會人才機制下,建立各產業人才引進必要性與公益性的檢核條件
三、成立一個兼具勞方,資方,官方,學界,以及公民團體的政策預審機制,作為各行業引進相關國際人才數量與條件的諮詢與預審機制。
舉例而言,以批發、零售、餐飲、觀光旅遊等商業服務業而言,目前雖然處於長期結構性缺工狀態,但大量引進移工移民,可能產生綜合效益小於社會摩擦成本的挑戰,以至於公益性偏低。這些討論都必須有一個透明對等的機制來行成廣泛討論與基本共識。同理而言,關鍵敏感科技的人才引進,雖然可能綜合效益大於社會摩擦成本,但同樣可能產生敏感技術外洩或遊走於各國的競業問題,同樣需要一個長期累積案例經驗的調查與審議機制來確保中長期的政策優化。
大體而言,當產業結構優化朝知識與技術密集性產業升級時,關鍵科技人才的需求將逐漸成為主要國家競逐的對象,諸如第四章所提到的半導體與AI技術人才,而矩陣創新所需要的次系統設計,供應鏈管理與軟體介面整合人才,也會是未來的關鍵領域。
✔ 技術法人與大學將成為國家與企業整合人才的重要介面
值得留意的是,當人才需求更強調跨領域整合時,企業所能夠單獨扮演的角色就更為有限,特別是對於供應鏈分工相當複雜的台灣,單一企業所需的整合性人才往往難以透過企業自身力量單獨引進與賦能。因此面對未來的人才需求挑戰,過去法人肩負基礎與關鍵應用技術整合與發展的職能,必須進一步擴大到人才培育與公私協力整合。此外,過去以法人內部經常以成立專業人培單位方式,與產業領域專業單位有所區隔,但在強調跨領域整合的趨勢下,未來法人也需要進行彈性的組織變革模式,以專案方式符合政府與各產業企業的人才培育需求。
此外,過去大學與技術法人由於預算來源屬於分工,甚至是競爭的樣態,因此大學與技術法人的合作停留在彼此之間人才的流動,例如工業技術研究院與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因為地理區位的鄰近性,加上大學專業技術人員專業教師制度的開展,而有高階人力的流動。國家科學技術,數位發展與產業發展等主管機關未來在設計研發創新相關獎補助制度下,應該鼓勵更多由大學與技術法人整合提案的研發創新與人才培育計畫,並且設計鼓勵企業,學校與法人共同聘用高階人才的機制,不但提高國家高階人才的運用效率,提升技術法人,學校教師的實務專業能力,視野與經驗,也相對可提高渠等機構高階人才的多重薪酬來源。
有了這個機制,就能夠提高吸引國際高階人才的薪酬誘因與工作挑戰誘因。此外從產業與企業的角度而言,中堅企業與中小企業要雇用渠等國際高階人才,也有其試用與人才適應上的風險性,因此運用技術法人與學校作為合聘的協作平台,也可以將一部分的組織文化風險轉嫁給公法人,由公法人扮演一種過濾機制(Screening Process Mechanism),提高企業雇用高階人才的誘因。
✔ 國際人才來台工作與歸化應該在政策上有所區隔並提供配套
在世界公民的趨勢下,外國人士在某國實體境內工作,已成為國際成熟趨勢。各國在因應這個趨勢的配套政策上,也運用市場機制,讓涉及到人權相關的醫療權,教育權,居住權等基本權利所需,都能得到適當的滿足。
鑒於國際人才來台可能同時存在對社會影響的正面與負面外部性,目前仍需要建立一套長期穩定公正的衡量機制,然而就經濟效益的層面而言,企業既然是直接用人而獲益的利害關係人,由企業結合市場機制與ESG思維,來承擔一部分的醫療,教育與居住配套,應該是未來應該多加推動的上位方向。
但針對醫療,教育與居住配套,究竟運用國際人才的企業與政府之間,應該做怎樣的負擔分配? 這除了涉及到外部性的基本假設外,也牽涉到這三項服務目前的供需結構,要素密集性,以及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的結構性樣態。
以教育服務為例,屬於資本門的固定成本早已經由政府投入,並且成為沉沒成本,且此類資本門並不會因為國際人才引進而有大幅度需要重新調整的必要性(如穆斯林禱告室)。因此教育服務的配套提供,主要集中在師資,課程與教材上的經常門或變動成本。但由於外國人士子女來台就讀,只要在總量上管理得宜,每個實際教育現場的外國人士子女與本國子女互動,可能會產生本國教育國際化的正面外部性,因此適合由政府提供一定補助,並結合企業部分分擔,開設相關國教體系的非菁英國際班,向上銜接高教體系的國際化 (現已有高教深耕相關國際化機制)。
住房配套部分,鑒於涉及台灣各地區供需的不同樣態,就政策設計上,大體而言政府可以從空間權與租稅權兩種政策工具上下手。現有的思維是在產業型擴大都市計畫或產業園區設計開發過程中,於區內設置一定的住宅用地,再透過釋地政策過程中,鼓勵企業興建員工住宅,這種政策適合一定規模開發面積與一定規模資本能力的企業來進行媒合,政府只需要結合公益性與必要性高的加值服務,如幼托與長照,再透過租稅誘因來促進企業投入,對於本國與外國高階人才而言均可受益。
對於中小與新創企業而言,除了現有包租代管政策擴大實施外,就需求面的獎勵方面,也可以結合企業專案引進外國技術人才給予一定補貼,甚至結合專科以上學校宿舍空間做通盤獎勵考量,此外也可以針對建築物使用管理上,在兼顧消防安全外,做一定的彈性放寬,以增加住房配套量能。
就醫療服務而言,關鍵同樣在於經常門。基於目前國內健保財務負擔問題已經相當嚴峻,未來勢必要透過商業醫療保險機制,搭配另外設計一套雇主與政府共同負擔的機制,來稼接現有的健保軟硬體架構。然而在我國長期工作達一段時間以上,但尚未取得歸化公民資格的族群,由於在台工作仍然是定義上的納稅義務人,因此就前述所提到的人權與平等概念,可能也需要建置一套健保銜接機制,比照自提相對比例較高的群類辦理,兼顧醫療配套的到位與納稅資源分配的公平正義。
✔ 中型強國的人才戰略強調包容性而非排他性
過去認為人才是有形資產,公共性低而排他性高,但未來關鍵人才配合AI技術與人機介面整合的趨勢發展,公共性可能會有提高的趨勢,也就是人才不但從空間上不需要只在一個地方,從時間上也不需要只服務一個組織。這使得任務導向性的扁平化人才組織在未來將更加重要,而人才的取用也可能會落實在任務型契約而非勞動契約的方式,於是乎就總體而言,人才引進的定義,並非完全是自然人的移動,而是產生任務流,資訊流,同時兼顧各種個資與敏感技術保護。
如此一來,整體戰略方針應該是先從供應鏈與價值鏈上,融入未來民主陣營中型強國之中,並運用多元方式,包容人才不斷國際流動的本質與趨勢,讓國際人才認定台灣是一個富有任務吸引力,環境競爭力的人才市場,不分晉楚,廣納運用,同時又兼顧具有人口紅利與供應鏈互補性的策略性合作夥伴,如菲律賓等,並融入在國際合作的架構下,將有機會將台灣的人才國際化帶入另一個階段。
國際招生引資計畫
雖然澳洲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所發布的「亞洲實力指數(Asia Power Index)」已說明臺灣的整體實力已然是個中型國家(Middle Power),但仔細檢視細部評鑑指標,可以發現臺灣在與人才及外資相關的表現方面,是屬於亞洲國家中下水準,只在「研發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s in R&D)」評鑑項目上表現中上,但卻在「全球投資流入(Global investment inflows)」、「主要貿易夥伴(Primary trade partner)」、「主要外商投資者(Primary foreign investor)」、「投資吸引力(Investment attractiveness)」、「高峰會、俱樂部和組織(Summits, clubs and organisations)」、「移民吸引力(Migrant drawing power)」等評鑑項目的表現卻是中下,甚或敬陪末座。
臺灣擁有世界領先的半導體、資通訊等科技產業,在建構「臺灣科技觀光島」發展願景下,國際攬才引資將是重要關鍵,延攬及留用國際人才將為臺灣在創新領域注入新活力,而吸引外商來臺灣投資則可以加速臺灣各產業的跨域發展,提升臺灣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做為面向世界、接軌國際的臺灣科技觀光島,除了緊密結合臺灣既有的科技能量、文化魅力與觀光資源,除了對外輸出軟硬實力外,對內將會是一個國際人才、外商與外資聚集流動、相互競爭合作的全球平臺,政府應該在產業需求及國際趨勢中,透過一系列綜合政策,打造足夠人文薈萃與多元資金匯流的吸引力環境。
✔ 提供國際聯貸,促進臺灣全球資本市場影響力及人才資金流動
透過金融政策、租稅優惠及鬆綁國際金融機構進駐臺灣市場、外匯管制、跨境資金流動及衍生性金融商品限制,改善臺灣金融市場環境,並強化金融市場基礎設施、金融生態系統的全面數位化升級與發展金融科技(FinTech),及健全的信用風險管理與安控機制,打造臺灣成為高度穩定、開放透明且自由靈活的「國際聯貸中心」──以臺灣金融機構為主體,協同國際夥伴銀行,參與並主導全球跨國企業、私募基金、友邦及友好國家聯合貸款,提供中長期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開發計畫、大型併購交易或永續經濟模式與綠色金融所需資金,促進全球資本市場跨境動員,吸引國際金融機構及跨國企業前來臺灣設立辦事處與營運中心,並吸引全球金融、法律、會計與科技等領域專業人才投入。
同時以臺灣做為國際金融人才培訓及實習基地,透過健全的教育體系、國際師資、實務模擬、案例教學、實習機制及專業證照制度,為「國際聯貸中心」及合作夥伴培養相關金融專業人才,並促進國際人才的交流;參與國際金融組織,或與其他金融市場或區域組成策略聯盟,推動臺灣與國際建立更緊密合作夥伴關係,進行國際金融合作,促進人才與技術的共享;定期舉辦大型國際金融論壇與會議,邀請全球金融機構、全球資本市場、知名金融專家學者及媒體參與,聚焦臺灣優勢、國際聯貸市場、金融創新、風險管理、政策制定與未來趨勢,建構國際化討論平臺,並發布國際金融市場趨勢白皮書,提供全球金融機構參考,促進臺灣與全球金融圈關係,提升臺灣的影響力與吸引力;並運用臺灣優勢發展前瞻金融科技(FinTech),向全球輸出臺灣金融創新能力,凸顯臺灣競爭優勢。
✔ 透過政策誘因,建構穩定、透明且開放並友善美好的移入環境
過於頻繁的政策變動,只會引發國際人才、外商與外資的疑慮,減少其投入意願,因此政府應透過公開的法律架構來承諾政策的安全透明且持續穩定,提供國際化的工作環境,並且透過臺灣最珍貴的「人情味」,營造「家」的氛圍,確保國際人才、外商與外資能長期安定的留在臺灣發展。
政府可以減少非必要的管理手續,簡化申請流程並縮短審查時間;或是設立單一窗口,便利且迅速地解決行政流程上繁瑣的疑難雜症,如成立公司、移民安家等問題;並在各面向,提供生活及營運所需輔助,來吸引國際人才、外商與外資進入臺灣市場。
政府提供快速簽證通道,可以簡化申請流程,便利地提供長期居留;政府提供租稅優惠及投資誘因,可以降低國際企業與人才的營運及生活成本,並且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人才投入;政府提供房租補貼與生活支持,並強化、友善教育體系、公衛醫療、社會福利、城市基礎設施等公共服務,可以讓國際人才及其家庭能夠無憂地生活與工作;政府提供投資抵減與投資基金,可以鼓勵外資聚焦臺灣半導體、人工智慧、軍工、安控、次世代通訊等五大信賴產業;政府提供獎勵計劃,可以鼓勵國際企業選擇在臺灣設立分支機構、研發中心或亞洲營運中心。
泰國之所以能夠一躍成為好萊塢電影後期製作及視覺特效基地的主因,除了具備技術純熟且經驗豐富的專業人才外,其人力、物力、生活費以及場地租金等成本優勢、與好萊塢相同的設備與技術、政府提供的租稅優惠及現金回扣政策支持,及運用自身文化及觀光吸引力優勢所創造的愉悅工作與生活環境,使得泰國成為吸引電影製作團隊的理想地點,而在全球脫穎而出,吸引了大量好萊塢及其他海外電影製作公司進行後期製作及視覺特效合作,進一步促成了泰國成為好萊塢全球產業鏈的一環,也成功吸引了大量國際人才、外商與外資進駐。
✔ 以臺灣為核心,打造全球頂尖人才與外商集聚的國際合作網絡
臺灣擁有世界領先的半導體、資通訊等科技產業,可以進一步強調這些領域的優勢,同時提升人工智慧、數位醫療、安全監控等新興科技領域的影響力,透過參與國際科技論壇,或邀請國際專家來臺灣舉辦國際創新論壇與研討會,讓世界了解臺灣的科技創新能力,以提高臺灣在全球範圍內的知名度,亦增加國際人才對臺灣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藉此鼓勵更多的國際人才與外商與臺灣公司合作,於臺灣落地,利用臺灣的製造能力,進行先進技術的開發與製造,進一步鞏固臺灣在全球科技供應鏈的重要位置,提升臺灣在全球市場地位。並且可以推動雙向人才交流計劃,除讓臺灣專業人才能夠出國深造與培訓外,也提供共同研究、技術開發及產業實習的機會,進一步吸引國際人才來臺灣發展。
而在海外也有許多臺灣優秀人才,受薪資待遇、職涯發展等因素影響,選擇留在國外發展,這些人才工作經驗豐富,也養成國際視野,絕對也是臺灣重點挖掘的人力資源,政府除了透過文化魅力提升生活環境的吸引力,縮短與國際大都市的距離外,並應該推出具磁吸效益的海外臺灣人才回流計畫,提供高於國際水準的薪酬及相關租稅優惠、生活補貼、福利保障、創業支持等措施,鼓勵海外臺灣優秀人才回鄉,帶回前瞻知識、先進技術、管理模式與人脈資源,導入臺灣本土產業,接軌國際價值鏈。這些回流的臺灣優秀人才不僅可以提升MIT的國際競爭力,促使產業升級,還能發展跨國合作網絡並拓展市場,促進臺灣在全球市場中的影響力,導引全球人才往臺灣流動。
同時設立專門的研究與創新基金,打造跨國合作平臺,與全球創業投資進行聯合投資,透過競爭型計畫與長期合作支持,資助國內外人才與企業共同開發具有潛力的創新計畫,如人工智能、智慧醫療、綠色能源等新興前沿科技,促使創新成果逐步市場轉化商業應用,形成充滿活力的創新創業生態系,藉以引入更多外資投入,另外邀請世界知名大學、研究機構與國際企業參與研發與創新,推動更多的國際合作項目,或定期舉辦國際創新論壇與研討會,促進技術轉移與知識共享,為國際人才、外商與外資搭建合作渠道。並在臺灣設立結合學術研究與企業創新的國際創新中心或高等教育機構,如「新加坡大學企業中心(NUS Enterprise)」透過創新創業體驗式課程,打造助於校園創新創業生態系,積極支持跨國創新創業。
✔ 攜手共榮共好,與友邦及友好國家共同開拓全球市場新興機會
強化與友邦及友好國家的雙邊或多邊人才資源,建立人才培育與自由流動計畫,並非為了單邊利益,而是為了促成雙邊或多邊的跨國合作與產業發展,提供聯合獎學金及學雜費與生活費補貼、多重互惠工作簽證等;並推出量身打造的友邦及友好國家的延攬及留用國際人才與吸引外商來臺灣投資計畫,根據不同國家的背景與需求,設計更具吸引力的方案及配套,為來自友邦及友好國家的人才及企業提供來臺灣長期發展的移民、居留、租稅、租金、投資與融資等優惠條件;更針對人才之家庭成員提供簽證、健保、教育、貸款等福利保障及優惠措施,提升人才長期留在臺灣的意願;對於有意創業者,另提供創新創業補助與資源。除經濟合作外,另透過與友邦及友好國家的文化交流,增進對臺灣的好感度,亦能加增攬才引資效益。
同時以臺灣為基地,與友邦及友好國家共組產業創新聯盟,分享資源並促進跨國合作機會,運用彼此優勢、經驗與資源,共同提出進入市場的策略,讓來自不同國家的企業依照彼此技術或市場需求展開產業開發合作,共同開拓新興市場及推動投資計畫,以吸引來自全球的國際人才、外商與外資共同投入;並共同設立投資基金,用於投入成員國的創新潛力發展,及臺灣與成員國間跨國企業策略聯盟的共同專案計畫;另進行跨成員國攬才引資與相關保護協商,共同透過法律框架與相關政策,確保成員國共同遵循,進而促進人才流動、跨國合作與外資進入的順暢進行;臺灣更須於聯盟中扮演關鍵角色,成為聯盟的創新與研發中心,為友邦及友好國家,提供系統整合及解決方案,藉以吸引國際人才、外商與外資長期投入臺灣共同參與。
歐盟於2014年至2020年,推動「展望2020(Horizon 2020)」計畫,是始於1984年、規模為37.5億歐元的「框架計畫(Framework Programmes)」第8期(FP8),大規模地投入800億歐元,支持歐洲國家挹注於追求科學卓越、促進產業領先地位及應對社會挑戰等面向,進行跨領域、跨學科、跨國界的創新研究、解決方案、創新創業與公私協力專案,透過建立歐洲創新夥伴關係、探索未來與新興技術及設立創新快速通道等工具,關注創新突破、促進經濟成長、增加就業機會與提升生活品質,吸引大量國際人才、外商與外資進入歐洲,進而促使歐洲在全球的競爭力與影響力保持領先,此後於2021年,繼續投入941億歐元至2027年,推動「展望歐洲(Horizon Europe)」第9期框架計畫,持續促使歐洲卓越發展。
✔ 打造創新聚落,建設集研發、創業、生活於一的新興示範社區
設立多個不同的創新創業產業聚落,建設集研發、創業、生活於一的新興社區,透過城鎮改造或造鎮計畫,以低碳永續及智慧城市元素,打造多元、平等、包容的工作與生活環境,除了建立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創新設施、工作場域、商業基礎設施與實驗室外,聚落內並可成為國際企業、科研機構的合作平臺,聚落並提供完善的國際水準教育資源、高品質的醫療照護體系、多樣的休閒娛樂設施及安全便利的交通系統等生活配套服務,同時透過時常舉辦的文化藝術活動,展現文化多樣性與包容性,營造開放且友好的社區氛圍,有助於吸引國際企業投資進駐,及長期留住國際人才及其家庭,進而形成特定產業與人才的群聚效應。透過融入臺灣科技觀光島節點,做為示範場域對外展示臺灣的創新潛力,吸引更多國際人才、外商與外商關注。
中國杭州以良渚文化遺址、良渚博物館、美麗洲公園為「創意良渚基地」,打造出能讓企業與創作者安心進駐工作的環境──良渚文化村,透過提供創新創業孵化器、舒適便利的食衣住行育樂商圈、圖書館及露天音樂場與公園等公共設施、國際飯店及由安藤忠雄所設計的文化藝術中心,組成文創、藝術與設計服務聚落,並透過建築設計及景區營造,形成文化旅遊勝地。另外並以杭州西湖旁的西溪濕地國家公園部分區域為基地,建構「西溪創意產業園」,透過將建築融入西溪濕地自然景觀及生態為設計的個別獨立工作場域,吸引文化藝術工作者、文創產業創作者及企業與研發中心進駐,重點發展影視與文學產業,並提供電影院、會議中心、員工餐廳、便利超市等配套設施。
在硬體建設之外,同時也應制定相對應吸引國際人才與外商進駐聚落的鼓勵措施與協同機制,除了提供簽證、健保、教育、貸款等福利保障,及移民、居留、租稅、租金、投資、融資等優惠條件,與創業的扶助及資金的支持外,聚落並可以設立專業服務團隊,維護管理聚落,並提供行政與法律支援,協助國際人才、外商與外資順利進入臺灣市場;更可以成為創新創業生態系中心,促成更多臺灣在地企業跨國合作案例發生;並吸引外資長期投入聚落的軟硬體發展,持續打造聚落在全球市場中的重要競爭優勢與長遠發展;另外並積極參與聚落相關國際論壇、研討會,擴大聚落影響力與吸引力;亦與國際大學、獵頭公司、留學機構合作,邀請全球優秀師生前來駐村交流,並提供聚落內企業組織實習機會,最終人才能留在臺灣長期發展。
✔ 透過國際展會,聚焦臺灣優勢產業與實力進而提升全球吸引力
臺灣應聚焦臺灣優勢產業與實力,積極發展具代表性的國際性展會,透過舉辦展覽、論壇、峰會、競賽等國際性大型專業活動,並增加國際參展者、國際買家比例,發展為具世界影響力的全球性交流平臺,吸引國際人才與外商參與,促使臺灣在地企業與國際人才和外商互動交流,增加進入臺灣或國際合作機會,進而促使更多外資投入臺灣市場。
並於活動期間,介紹政府延攬國際人才及吸引外商來臺灣投資的各項計畫與措施,提升國際人才與外商對投入臺灣的興趣;另邀請來自各國的專家、學者、企業家與投資者進行經驗分享與專業對談,協助臺灣在地企業建立人脈,促成更多跨國合作及人才與資金的引進。對於無法前來臺灣參加者,透過虛擬化服務,提供虛實整合的雲端服務,讓他們可以就近參與,更緊密與臺灣聯繫。
亦可與友邦及友好國家合作,協辦該國國際性展會活動,或聯合主辦國際性展會活動,並在活動期間進行產業媒合會,邀請國際企業、組織與投資者參加,透過Roadshow推介臺灣創新產品或技術,使臺灣在地企業有機會向國際潛在合作夥伴展示其發展實力,促使其關注臺灣市場,進而吸引國際人才、外商與外資往臺灣流動。
並可透過舉辦創新競賽,資助獲選或具發展潛力者,促使其來到臺灣創新創業,或進入臺灣在地企業繼續研發,並將科研成果轉化具商業價值的產品,促成跨國創業或研發投資進入臺灣,並吸引國際技術合作,提升臺灣在全球創新領域的影響力。展會活動結束後,應設有專責單位負責後續攬才引引資追蹤,並且協助他們順利進入臺灣,並做為尚未做出選擇者的持續交流平臺,最終促使其進入臺灣落地發展。
在法國,整體時尚產業年產值約1,500億歐元,甚至比年產值約1,020億歐元的航太及國防產業、年產值約390億歐元的汽車產業更高,其中每年舉辦當年度秋冬季(AW)與次年度春夏季(SS)各1次的巴黎時裝週、巴黎男裝週與巴黎高級訂製服時裝週,約貢獻103億歐元,並且外溢約12億歐元的旅遊觀光收入,並吸引全球人才、企業與資金投入法國發展。因此,做為文化產業產值最高的時尚、影視及流行音樂等流行文化產業,更是不能略過不談,透過擴大增加國際參展者與國際買家比例、邀請全球頂尖大師交流站臺、融入大量的臺灣文化元素,將如臺北時裝週、金馬國際影展、金曲國際音樂節等國際性文化活動或節慶,淬鍊出更多含金量與文化魅力,吸引更多全球人才、企業與資金來到臺灣發展。
每個在臺灣發生的國際性展會,更應該深度結合文化觀光,透過帶領每個到訪的外賓進行文化旅遊及創新聚落參訪的沉浸式體驗,吸引外賓深入了解臺灣的文化藝術與歷史人文,充分感受臺灣的文化魅力,引發他們對臺灣的認識與興趣,進而促使他們進駐臺灣長期發展;並透過文化輸出所發散的軟實力,增加國際上對臺灣的好感度,做為延攬及留用國際人才與吸引外商來臺灣投資的重要推動力;結合臺灣科技優勢與文化藝術,專為文化內容或文化體驗開發創新技術,或將創新技術應用於文化內容與產品或服務上,跨界發展文化科技,提升臺灣在國際文化創意領域的影響力,藉此匯聚臺灣文化科技能量,打造國際性文化科技盛會品牌,吸引國際人才與外商參與合作。
© 2025 台灣智庫 Taiwan Thinktank.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所有內容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智慧財產權相關法律保護,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改作或以任何形式使用。






